任重沙龙通讯 | 王德峰院长:人文典籍与人生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7-10-20                                         浏览次数:


2017年10月11日星期三,任重沙龙第218期“人文典籍与人生”在3108教室顺利举行。任重书院院长、哲学学院王德峰老师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做铺陈,用富含哲思的经典案例作补充,向听众们娓娓道来了阅读人文典籍对人生的重要作用。


王德峰老师首先从复旦学子谈起。大多数来到复旦的学生学的是科学,但一所综合性大学不能没有人文学问。文史哲等学科用英语单词统一表达是humanities,有人将其翻译成人文科学,但王院长认为这种翻译方式是错误的,因科学的定义应是对外部世界及其客观规律的解释,但文史哲等学科中没有一门是科学。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人文学科能给我们带来思想智慧去找到答案。

王院长又说“知识不等于智慧”,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到终点的边界才能进入思想,与此同时知识再多的积累也不一定形成智慧。通常来说,一个文盲的知识是狭隘的,但生活经验却可能给他带去智慧。今天的时代普遍关注知识的获取以及逻辑能力的提高,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基础教育的重点几乎都放在学习科学上,其产生的缺陷却引发了惊人的后果。一个人如果缺少人文经典的阅读,则可能会使他的心灵未得到过震撼,灵魂未得到洗礼,他自然就缺失对生命的敬畏。一位投毒案的始作俑者在采访中表露他直到狱中才阅读了人文典籍,他最终感叹“原来做人是要被教的”,证明的正是这一点。

人文典籍中蕴含人类价值的根基和人类的学问三路。公元前5世纪被称为轴心时代,中华民族为人类提供了先秦时代的孔子和老子,古希腊为人类提供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古印度提供了释迦牟尼,古代以色列则提供了犹太教最初的一批先知人物,这之后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重新返回轴心时代,彷徨的文明才能找到出路。因为思想从来都是旧的,智慧在古代。

西方所有自然科学的任何新的研究成果都要先通过数学公式来验证。但是这种思想却来源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认为数是世界的本原,是宇宙本身的构造,这是不可能有经验证据的。而这是思想、是智慧,而非知识,就体现了知识智慧区别。这之后王德峰教授又为我们介绍了进入人文典籍的方法——以自身的生命感受进入。我们不能将人文经典的阅读变成机械地进行概念辨析。而是用我们自身的人生体验去和书中的叙述产生共鸣,从而体悟经典作品中的思想,将生命体验上升为生命境界

我们尤其要阅读中国的人文典籍,因其富有生动的形象和宏大的境界。要想真正进入到人文典籍中去,前提是要放下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这样才能将生命感受提升为生命境界。佛教说,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没有希望的,因为人皆有佛性,区别在于悟还是没悟。进入到人文典籍是为悟准备条件

最终,王德峰院长总结道,通识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知识不等于智慧;进入人文典籍才能传承智慧。并提出期待,希望所有复旦学子都能抓紧本科四年时间,读几本人文典籍


PS:请参加本次讲座并获得毛概学时的同学于工作日至十号楼206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