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望大道,坚守信仰”——纪念陈望道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师生座谈会顺利举办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7-10-25                                         浏览次数:

10月29日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为纪念老校长,传承望道精神,由复旦大学档案馆、中文系和任重书院联合主办的“追望大道,坚守信仰——纪念陈望道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学生座谈学习会”今天在任重书院隆重举行。与会师生共同探讨了陈望道老校长的人格魅力与历久弥新的精神品格。中国修辞学协会会长、望道先生弟子陈光磊,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霍四通,档案馆馆长许平,中文系分党委副书记周双丽,任重书院徐姗姗老师出席了此次活动。

会议开始,许平老师深情回忆了自己在中文系的美好岁月,希望同学们能在本次会议之后缅怀、继承、传扬望道精神,将这份精神带入未来人生之中。许老师还与同学们分享了许多望老生前用过的珍贵的物品:一张黑白的书房照片,记录了他在复旦为促进学术发展做出的不懈努力;一本铅印本《修辞学发凡》,讲述了他潜心做学术,不断创新的精神;一只褪了毛的毛笔,睹物如思人,让在场学生无不感受到老校长的精神。



收起这些珍贵的物品,陈光磊老师娓娓谈起了他所认识的望道精神。第一:不忘初心,坚守信仰。望老曾经不满陈独秀家长作风而要退党,在沈雁冰受命前来劝解时,只是这样说道“我是不满他的家长作风而要退党的,如今他不改,那我也不会改变我的做法”,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句话也印证了他往后思想独立,坚守信仰的可贵精神。陈光磊老师还提到,望老曾为了保护爱国青年,委曲求全地做了国民党的殉道者,在一次学生游行引发的全城搜捕之中,陈望道勇敢地将一名学生藏在家中,自己独守在客厅到天明。第二: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复旦大学一直有着一股“斗士风格”,始终走在社会潮流的前沿。在普通话定义之争之中,望老据理力争,大胆发言,深化了人们对语言学的认识,奠定了如今我们使用的普通话。第三:立足教育,经师人师。在复旦,学生是第一位的,就像望老无私地帮助学生,如今的复旦教授们也在继承发展这个传统。另外,就是学风建设。望老与苏老曾共同探讨了学风之于大学的重要性,并有感于此,开展过一次全校上下的学风建设大会。可以说,这种精神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影响着复旦的每一位老师。



第四:勤于学问,谨言表述。望老的学术范围不局限于修辞学,他在中国妇女问题中也颇有建树。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提到过家庭小型化,计划生育等问题。《修辞学发凡》名声在外,但它全文不过几万字,可谓是句句浓缩,字字珠玑;翻译《共产党宣言》也是如此,望老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细细打磨,才出了这份极具感染力,又平易近人的战斗宣言。第五:不崇洋,不复古,不媚俗。陈光磊老师举了两个例子,望老曾批驳照搬苏联语言学理论的做法,提出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他曾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我们坐在凳子上,一只手伸向外国,一只手伸向古人,关键是什么?关键是要将知识内化。既不能做阿Q,也不能做假洋鬼子。最后,他总结说望道精神体现了李登辉所倡行的团结,服务,牺牲的敢担当,有作为;校训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志于学,勤于思的智慧;校歌中“学术独立思想自由,郑罗教网无羁绊”的风骨,这番话博得现场阵阵掌声。



之后,霍四通老师从五个方面讲述了望老与《共产党宣言》的诞生:爱国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修养、翻译过程、本身创作、组织力量。从语言陌生,时代背景,社会层次多方面显示了翻译之困难,创作之不易。但是,借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望老向历史交出了答案,进行二次创作,用白话文,用群众的语言传递了科学马克思主义,点燃革命的火种。

老师们阐发完毕,同学们积极发言。有同学从对望老精神的体会出发,希望陈光磊老师概括望道精神。陈老师给出了“有担当,有智慧,有风骨”九字答案,并延伸谈到了当代大学教育目的,如果光有智慧,不就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吗?另有学生从自己的感想出发,表达了对望老的尊敬。尽管条件恶劣,时间紧迫,望老还是翻译出了《共产党宣言》,为党的成立,提供思想与组织方面的准备。最后,望道大师剧筹备组的男主演,中文系严晗铭同学也阐发了他对老校长的认识以及他在准备这次演出时的感想,他说:“这是复旦学生的光荣,也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但我们一定会将压力全部转化为动力!” 



会议最后,周双丽老师总结了今天三位老师所讲述的望老事迹与精神,并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学习中也能体会望道精神。作为复旦人,同学们要积极学习陈望道老校长的精神思想,在新时代将这种精神贯彻发扬,将自己一份青年学子的力量贡献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