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书院导师系列报道 | 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 ——采访任重书院优秀导师施国锋老师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7-10-12                                         浏览次数:

      采访施国锋老师的这天下午,连日来的阴雨天终于放晴了,空气中弥漫着秋季所独有的清新味道。桂花开了,蓝天上缀着白蕾丝般好看的云。

      施老师是2013级的优秀导师,从2014年起就一直在“任重书院经典研读计划”小组开课,至今已经办了三届。这一课程在同学间享有很高的口碑,也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学生,比如此前在大四毕业时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中文系吕肖璇同学,就是当年第一届的阅读小组组长。施老师非常喜欢与学生们相处,几乎清楚地记得每一位他曾教过的学生的名字。每每提及他们,施老师的脸上总会流露出满满的幸福。

     由于施老师主要研究古代文学,所以他开设的经典研读课程大多在古代文学范围内展开。尤其是自己宋词读得比较多,因而经常带着学生一起研读宋词三百首。这种经典研读课程的讲授方式与平时上课模式的区别较大。平时上课主要是由老师讲为主,但是研读小组则相对更看重学生自己的想法。每次上课前,施老师通常会提前布置好阅读篇目,课上让同学自己谈阅读心得,再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并分享见解,最后作出总结。所以,研读小组课上可以让同学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家在一起探讨很自由,有时间也有机会对文本进行细致研读,对文本内容挖掘得比较深。

     施老师坦言,起初他很担心同学们会觉得任务重,但没想到后来同学们都表示很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而且这使他们收获颇丰。施老师欣慰地说:“那时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大家反响也不错,于是就一年一年开了下去,一晃已经开了3届。”而谈及备课过程,施老师则立刻严肃起来。他始终强调,无论上什么课,老师们都应该精心准备、不可马虎,同时也应征求学生们的意见。“选了经典研读小组就是选了我的课,就是我的学生,要认真对待他们。”针对每一首词,施老师都要求自己为学生提供“满满的干货”。他补充说:“文学,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讲情。‘情’,是大家都需要的。我最注重的,就是发掘同学们内心的对“情”的理解和共鸣。宋词,往深里探索关乎到每一个人的内心,这和平凡生活中外在的追求有本质的区别。

     当被问及对复旦大学书院制度的看法时,施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书院这一制度自古就有,复旦很好地保留了它的精神内核。”接着他以任重书院为例,解释道,“比如任重书院就把文史哲经都集合在了一起,那么这些学科的界限就可以被打通,同学们就不会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就像复旦的通识教育一样,给同学们打下更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如此一来,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格局也提升了。复旦之所以是一所名校,就是需要有仰望星空的人,哪怕只是一小部分的人。书院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打下根基。”

     在采访的最后,施老师说,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早在很多年前就设有国际教育专业的专硕,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报考这一专业。

    分别的时刻到了,施老师亲自将记者送到门口,勉以勤奋。这使人不禁想起爱尔兰诗人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的那句“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愿复旦的百年星辰因有怀有理想和情感的你我而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