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行:论文推介 | 唐代佛教本土化发展之一面——大历到元和初的功德使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1-05-21                                         浏览次数:

任行:论文推介


冬天的脚步渐渐地临近了,风中已然带有寒意,而《任行》编辑部的「论文推介」栏目再一次如约而至。在此秋冬之交,不妨和《任行》编辑部一起,回归到古老的佛教历史中去,感受唐代本土化发展的过程。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本土化过程。我们推出这篇「佛教史」课程的优秀论文,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以功德使发展的长时视角了解唐代佛教本土化的过程,倾听尘封在历史中的漫长演变过程。



唐代佛教本土化发展之一面

——大历到元和初的功德使

宋欣昀:复旦大学2017级历史系本科生



一、话题概述与研究的简单回顾


中央佛教管理职官与机构的基本建立,或可被视作唐代佛教本土化的重要一步。其中位处统治中心的两京寺院受到中央制度波动的影响尤为深刻。笔者拟在本文中简单探讨的功德使,即是中央佛教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阶段。广义的功德使其实在中宗时已经出现,是时由与中央政府亲近的僧人担任,因修寺、授经等修功德事业临时授予[1]。玄宗时开始出现非僧人担任的功德使,高力士的曾孙高可方墓志中便称高力士曾“兼左街功德使”[2],《宋高僧传》中也曾载不空法师于天宝十三载为功德使李元琮授法[3],今参《李元琮墓志》,天宝十三载似是李元琮主动往武威郡寻不空法师求法,不知功德使职任是否与此相关[4]。在安史之乱后,尤其是代、德二朝,功德使开始从临时性使职走向正式管理职官,并逐渐侵夺祠部职权,最终在元和初取而代之,成为佛教管理的最高机构。这一类临时性使职侵夺原部门权力并最终取而代之的案例,在安史之乱后并不少见,但是功德使在常态化的过程中,渐渐成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的兼官,使两京佛教事务开始与宦官紧密联系,也为之后的佛教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5]。这其中制度演变的内在理路,是笔者想要探讨的关键所在。


首先,笔者欲对前人的相关讨论作简单的梳理。日本学界的塚本善隆先生最早详细梳理了安史之乱后功德使职任的演变,尤其讨论了代、德、宪三朝功德使性质的变化,展现了功德使从临时使职走向固定管理机构的过程[6],更偏向制度本身的讨论。而山崎宏先生则结合僧尼隶属与僧官制度,对功德使在佛教层面的意义和运作进行了更深刻的探讨[7]。在此基础上,室永芳三先生从政治视角进一步讨论了德宗时代左右街功德使创立的政治背景,并对其成熟下属机构层级:僧录→僧正→监寺→三纲,以及作为总监察机构的巡院有所阐发[8]。在中国学界,周一良先生在其著《唐代密宗》的附录里已经对功德使有所讨论,其中李元琮为军官故其后功德使仍以军官兼领、形成惯例的洞见尤值得关注[9]。而汤一介先生较早以札记形式讨论了代宗至德宗朝功德使的任职者,通过任职者从僧人、禁军将领混杂到神策军宦官专任的过程,揭示了左右街功德使从临时使职走向正式化的过程[10]。刘淑芬先生则首次从宦官视角出发,在探讨中晚唐宦官的佛教信仰,以及这一群体对佛教译经、建寺等事业支持的基础上,提出代宗时期以禁军将领任功德使的李元琮与以宦官典禁军之鱼朝恩之间的密切关系[11]。以纯粹的宗教信仰解释制度演变的思路或许还需反思,但刘先生所揭示的李元琮、不空法师与鱼朝恩之间的联系,以及宦官对中晚唐密宗发展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12]。其后,查明昊先生延续这一视角,梳理了功德使下属机构的同时,关注了士人与宦官间围绕佛教的矛盾[13]。


经过中日学者的努力,对于代、德、宪三朝的功德使制度演变史实本身的探讨已经非常详尽,但是仍有一些尚待探讨的逻辑缺环。如前所引,周一良先生已经揭示了虔诚的佛教信徒李元琮之后以禁军将领兼功德使惯例延续的一面,但是李元琮是时担任的右龙武军将军仅为北门六军之一,在禁军中很难称得上是重要势力[14]。为什么贞元四年恢复功德使时,以宦官担任的神策军长官而不是他军继兼是职,这一问题很难以简单的“神策军或宦官势力的崛起”作为解答,还需放到功德使发展的长时视角和神策军本身的制度演变线索之下作进一步的考察[15]。


二、大历到元和初的功德使发展


代宗大历时期,功德使作为临时使职的性质仍然较强。今可见的任职者中,廓清与惠晓便是以僧人身份,一任常修功德使,一任五台山修功德使[16],大体延续中宗以来掌功德事业的传统。当然,也正如前辈学者指出,大历时李元琮已经较为稳定、长期地以禁军将领兼任京城修功德使,或称两街功德使,支持并参与京城修寺、译经等事务[17]。李元琮的兼领,既有其作为不空法师俗弟子特殊身份的影响,也与鱼朝恩的推动相关[18]。大历十一年李元琮去世后,不空的弟子惠朗曾上表请续置功德使[19],也可窥见大历时功德使仍然是一个比较临时、依据具体人事而变动的职任,且制度发展与京城诸寺僧团的活动联系更加密切。在惠朗的要求下,刘崇训继以右龙武军将军“勾当京城诸寺观修功德使”,某种意义上带来了禁军将领兼任功德使模式的先例。但自李元琮开始,功德使职任与是时仍名义上总领佛教事务的祠部重叠,甚至一定程度侵夺了祠部管理京城佛教事务的权力,故大历十四年德宗即位后,即从刘崇训之请停置内外功德使,京城佛教重归祠部管辖[20]。另外还需提及的是,代宗大历年间亦有由宦官李宪诚担任的内功德使,参《不空制表集》诸文,其职任似乎是在僧人与皇帝之间传递文书诏令[21],与外功德使也即京城功德使应区别看待。


德宗贞元四年,“复置左右街大功德使、东都功德使、修功德使,总僧、尼之籍及功役”[22],恢复了废置八年的左右街功德使。但是时与代宗时期最大的不同在于,左、右街功德使职掌分开,且分别由勾当左厢、右厢神策军的宦官窦文场、王希迁兼任。要解释这一骤然出现的制度演变,正如室永芳三先生的提示,还需结合贞元三年十月的妖僧李广弘之乱进行讨论。这场宫廷叛乱的细节,《旧唐书》韩游环本传中所载最详,李广弘贞元三年云游至京城,受市人董昌之导居于资敬寺,“结殿前射生将韩钦绪、李政谏、南珍霞,神策将魏修、李傪,前越州参军刘昉、陆缓、陆绛、陆充、徐纲等,同谋为逆”,其后,神策将魏修、李傪告变,德宗诏勾当右厢神策军之王希迁捕叛,且在事后“禁止诸色人不得辄入寺观”[23]。室永先生已经指出,这一事件一定程度体现了京城佛教界内部纲纪的松弛和混乱,贞元四年年初以直属皇帝的左右街功德使重新管控京城佛教,也应被放在这一事件的延长线上观察[24]。笔者进一步认为,这一事件中不同禁军的表现,一定程度影响了贞元四年兼任功德使对象的选择。虽然神策军势力在建中之乱后崛起明显,但德宗也有意扶持射生军与之平衡,且宫城宿卫是由射生军而非神策军担任[25]。李广弘虽结殿前射生将、神策军将,但神策将最终告变,捕叛也由右厢神策军完成,殿前射生在这一事件中处于被制衡的位置。最终以左右厢神策长官兼领左右街功德使,或也可被视作捕叛与制衡的延续。


贞元十二年,勾当左右厢神策军使转变为左右护军中尉,“两中尉皆分领左右街功德使”[26],神策军长官兼领左右街功德使的惯例被延续下来。贞元四年以后,因留存史料性质的缘故,功德使的活动集中于主持僧人译经,如王希迁即多次受敕于西明寺主持译经[27],霍仙鸣、窦文场也曾共同上呈南天竺乌茶国王所进《华严经》之译本[28]。这无疑又回到了大历时期对祠部事务侵夺的路径上来。最终在宪宗元和二年,功德使以诏令形式正式取代祠部,成为管理佛教事务的最高机构,“自是祠部司封,不复关奏”[29]。但也需注意,并非所有与佛教相关的管理职任均归属功德使。谢重光先生较早即指出,虽然建寺、造像、译经、写经等活动由功德使接管,但度僧权与僧籍管理仍归祠部掌控。不过对于元和二年向后功德使与祠部之间的关系,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谢重光先生倾向于认为中唐以后的佛教中央管理权是功德使与祠部共掌[30],白文固先生也持类似观点,并且认为功德使、祠部之间存在职责的不明晰[31]。另一方面,黄运喜先生则提出功德使为占主导之政务机关,祠部为仰赖功德使鼻息之事务机关[32]。其后周奇先生进一步称祠部成为掌管度牒之发文、行文机关[33]。因地方私度的泛滥,祠部所谓度僧权的效力实际上已大打折扣,而诏令上的总统之权也使功德使与祠部之间确实形成了上下等级差异的从属关系,周先生称祠部为发文、行文机关,可谓十分贴切。


从大历到元和,功德使由临时的职任最终转变为制度化的佛教最高管理机构。其中大历至贞元的演变尤其值得关注。从李元琮到刘崇训的兼任,很大程度上是京城密教僧团上请的结果,功德使对祠部职权的侵夺,也因李元琮较为特殊的身份而起。但贞元四年因李广弘之乱重新设立的功德使,则有着鲜明的皇权主导色彩,德宗也借此对京城佛教事务加强了主动的掌控。其后功德使再一次走上侵夺祠部权力的道路,或也可视作皇权干预之下的必然结果。总之,从大历到贞元,中央政府对于京城佛教事务的掌控实际存在一个加强的过程,这一加强的制度性媒介正是笔者所探讨的功德使。


另一方面,李元琮以右龙武军将军兼任京城修功德使,似乎更应该被视作一种先例的出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惯例确立。贞元四年以勾当左右神策军使兼左右街功德使,或许曾经参考了李元琮、刘崇训以禁军将领连续兼使的旧例,但旧例并非德宗选择以神策军使兼任的直接和根本原因,李广弘之乱中诸禁军所扮演的角色才比较直接地影响了此次功德使制度的转变。真正意义上的惯例出现应是在德宗贞元四年,其后神策中尉继续兼领这一使职,并逐渐将之内化为神策中尉的附属官,将佛教事务管理内化为顶层宦官群体的职任之一,也体现了惯例逐渐演变为制度的过程。元和二年以诏书承认功德使对祠部的取代,最终完成了功德使在佛教事务管理上的制度化。


笔者所接触的史料与研究皆十分有限,其中或还存在不少误读。诸多不足之处,还请老师批评指正。



附表:大历至元和初功德使任职者


《任行》编辑部希望能为同学们打开一扇交流学术思想的窗口,故推出“论文推介”栏目,通过教师推荐的方式,由编辑部征集文史哲领域的优秀课程论文,并发表于任重书院公众号。我们相信,展示优秀论文,能使更多的探讨成为可能,也能帮助同学们实现更好的学习、反思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