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个人申报展示——邓沁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7-10-12                                         浏览次数:

《红楼梦》浅见

《红楼梦》小组邓沁

  

对于《红楼梦》这本旷世奇作,我从小就是敬而远之的态度,每每心血来潮想要细读,却又没有读完的耐性。于是,我参加《红楼梦》经典研读活动的初衷只是逼自己把这本书读完而已。两学期以来的研读活动中,通过与梁燕丽老师以及同学们的交流,我逐渐对《红楼梦》的主题和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甚至有深入探究的想法。以下是我目前对这本书粗浅的理解。

《红楼梦》的主旨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相较于四大奇书中其他三本而言,最突出的是一个“情”字。曹雪芹也说自己“大旨不过谈情”,然而在贾府盛极而衰的大背景下,这一个“情”字却牵扯出了诸多红颜薄命的故事,可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虽然有人说《红楼梦》反映的是封建制度本身面临着盛极而衰的局面,但我想这是后人阅读出的思想,而非作者本意。

作者对封建社会中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贯穿始终,这种同情体现在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描写中。与贾府相关的每一个女子,无论是夫人、小姐还是尼姑,都有非常鲜明的刻画。甚至于每一个出场的丫鬟都是与众不同的。这些人的才情个性完全盖过了贾府中男性角色的光芒。在女性角色的塑造方面能与之同日而语的,在我的印象中可能只有日本的《源氏物语》当我们反观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时,却往往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许多作品为了追求戏剧化和角色人气赋予人物过多相似的属性,从而产生了脸谱化。他们对女性的尊重反倒不如封建时代的曹雪芹。这既是我们应该佩服曹雪芹的地方,也是我们要反思的问题。

曹雪芹的这种同情又与近代以来的女权运动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以来的女权运动重点在于女性能做出什么样的事业,因而在社会中应该享有怎样的地位。但《红楼梦》中反映出的却是她们杰出的才情和与之不相称的悲惨命运。我认为曹雪芹所控诉的才是更本质的问题。

贾宝玉之形象与曹雪芹之人生

无论贾宝玉的内心多么纯净,没人可以否认他还是一个纨绔子弟的形象。他疏于学业,在贾府败落之际无动于衷,主张“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在看破红尘之前脑子里只有姐妹丫头们,可以说是典型的纨绔子弟。然而他的玩世不恭又有充分而正当的理由,与甄宝玉一对比就看得出他誓与功名绝缘的理想。他可以平等地对待下人,甚至帮助掩盖她们的过失。在与晴雯发生争执后非但不惩罚她,反而自己先去道歉。这样看来,他又是不典型的富家子弟。

有红学家认为,贾宝玉的形象象征着曹雪芹自己。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是两者在诸多方面有相似性。曹雪芹也曾经在曹家江宁织造府度过一段衣食无忧的生活,后来因为曹家亏空而被抄家,并从此一蹶不振。这一历程与贾府的命运并无二致。本书在开场时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之句,说明《红楼梦》的创作原型是源自曹雪芹自身的经历,这也是历代红学家考据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因此,从贾宝玉身上也可以看出曹雪芹本人的特点,或者说是他理想中的自己。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创作界有一个名词叫做“完成度”,即故事的完善程度。虽然用在《红楼梦》这本举世公认的神作上有些幼稚,但我还是姑且将之作为说明问题的工具。纵观全书,每个事件的发生和人物命运的走向水到渠成,没有丝毫做作,每个人物的悲情终结都是无可挽回的,正是这种真实和残酷,才使得《红楼梦》成为“彻头彻尾的悲剧”。

这场悲剧如此耐人寻味,正是由于角色塑造的真实。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作品的把控的全方位的,从创作一开始就让整个故事了然于胸,每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得细致入微,好像真实存在一般;全篇皆设伏笔,每个人物好像牵线木偶一般,服从于既定命运的安排。这得益于作者亲身经历过家事变迁,想必每个人物都有原迹可循,因此他只是把这些人和事叙述出来,决不是凭空捏造而已,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所以,《红楼梦》的完成度是这样一种感觉:已经被讲述的故事均有迹可寻,而更多更复杂的真相隐藏在魔鬼般的细节之中。即使后四十回并不完美,也在前八十回的基础上使故事相对完整地结束了。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

关于这两者的关系是我偶然想起,然而却觉得有深究的价值。《百年孤独》让马尔克斯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名作,就文学价值而言是可以与《红楼梦》想比的。当然两位作者之间没有什么关联,但是两部作品却又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首先,两部作品都是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由盛转衰,来反映时代的特征与变迁。只不过《红楼梦》是略写了家族的发迹,直接从顶峰向下走;而《百年孤独》从家族伊始就一路跟随他们的命运。

其次,两部作品都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红楼梦》中有大量关于佛教道教的描写,主要人物的形象和命运都用仙境来影射,整个故事都笼罩在神秘的色彩中,细节上却又贴近生活,这种真实与虚幻的对比加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强调人物的命运早有安排,不可逆转。而《百年孤独》的神秘感也不逊色,“升天”的桥段以及鲜血流回祖宅这样的描写,增加了剧情走向的神秘感和作品的艺术魅力。其中还有贯穿始终的线索——神秘的大书,在最后揭示出写的正是家族的命运,同样也是“不可逆转”之意,让人感慨万千。

作品结构的相似性并非偶然,而是两位作者的经历有相似之处。曹雪芹写的是自己早年“梦幻一般”的经历,而马尔克斯也是基于自己对拉丁美洲生活历史的理解,写下的《百年孤独》。我们或许可以说,是地域造就了作家,而作家的经历和思想,决定了作品的高度。

  

此文获评任重书院第六届经典研习班优秀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