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个人申报展示——郭艳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7-10-12                                         浏览次数:

读红楼诗词所感

红楼梦》小组郭艳

  

我看的红学专著极少,至多完整地读过蒋勋先生写的一本微尘众:红楼梦里的小人物》,再多的红学大家的书却是不敢读一则读红楼的次数还少书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想留着悬念细细发现,不想被“剧透”;二则怕害先入为主的毛病。因此初读红楼时多在意情节,鲜关注诗词。只是觉得书中写的诗词妙,极妙。我认为妙的原因在于其有着最细致入微的背景,此情此景此人此心境而作此诗。这和一般被“拎”在历史大背景的诗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的诗大多缺少最真实的背景,后人解读时往往费了心思假设诗人在怎样的境遇下有着怎样的情怀,这个境遇也一般是客观境遇,比如某诗人被贬,而情怀则是根据诗意而揣度的。以客观套主观就少了许多原汁原味的东西,因为很多诗人懒得在作诗时告诉你他这几天遇到了什么事,心境又怎么样。加之古代的人物传记少之又少,我们多无从了解诗人的具体的人生轨迹,所以如此“下套”也是一种无奈。只是在主观解读时或者存在过度之嫌也未可知,因为有时诗人引用典故或者个别字词是为了诗歌的格律工整,一不小心就被后人用放大镜观看,摊开来感情也多了许多,文学作品多如此,倒不至于指摘。只是我更喜欢原汁原味地品读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这是《红楼梦》诗词之亲切可人处,也是其背景完满缺少使人揣测情感而被束缚的地方。比如第二十二回宝玉的字帖:“从我无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如果没有书中宝钗解禅机、与黛玉恼了的小背景,怕是人很容易做他解了。这里解读为宝玉一心因为替黛玉着想却得不到理解而感到苦恼(甚或想到了对于其他姐妹也如此),悟性又好,便有了悟禅之机。解读到此为止,从书整体来看却还有用——显现了宝玉出家之兆,加上后来多次向黛玉提及“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的话,为其出家埋下了遥远的伏笔。

说到诗词,私以为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写的虽是杜甫,但曹雪芹也将这种“点铁成金”的玩法玩到了绝处。像探春的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转化了《野望·其一》里“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一句,加上判词的前两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便很好地阐释了探春的性情身世,探春是庶出,然而却才能双全,不愿屈就。但偏逢家族末世,被安排了远嫁,最后的镜头便定格在探春乘船远去的背影上。《好了歌》中最后一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反认他乡做故乡”借自刘皂《旅次朔方》“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一句,又有唐代秦韬玉《贫女》中写的“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在这里都是信手捏来,再整合穿凿成俗语,就别成另一番天地。黛玉的诗句“花谢花飞花满天”亦是并取了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洛阳城中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和李贺《相和歌辞·上云乐“飞香走红满天春”二句的精髓。此处的例子不胜枚举,古诗的话用现象很常见,巧妙利用为文章添彩是一种应当学习的技能。

再回头看判词。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判词隐含了书中重要人物的命运。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点值得探讨——即作者的思想倾向。比如判词之首的钗黛二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连用“叹”“怜”两个感叹词,将作者对德才兼备的宝黛二人的赞赏与喜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她们身世则在十二支曲中加以提示。美中不足,宝黛爱情早夭;举案齐眉意难平,纵然是成了夫妻,宝玉心心念念的还是死去的林黛玉。对于爱情,很明显的,曹雪芹倾向于宝黛的木石姻缘: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的理想女性,即使对宝钗是喜爱的,然而这种喜爱终究带些距离的观摩,她是难以驾驭的,身在其中而可以随时跳出来审时度势,如同高士一般掌握了所有的游戏规则,俯视众生陷于其中。宝钗遵守着封建社会中最有用的生存法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到最后贾府没落,除了宝玉以外她并没有受到其他多余的伤害,而宝玉足以葬送了她的一生。空劳牵挂,到底是扑了个虚空。而同样属于十二金钗正册的元春判词重点则在于身世上。因为元春是宫中人,《红楼梦》里又尽量避开政治,因而对其身世遭遇不便细细刻画。至于其在第九十五回暴病而亡似乎少一些悲剧色彩,这与《红楼梦》中几乎无人不悲的格调有点不搭。既然元春的判词里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那么这个“抽身”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对于妙玉的判词自带些佛教哲理色彩: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前两句与妙玉清冷地独守古佛的形象相映成趣,而后两句“可怜”词又道出对妙玉在尘世中挣扎、想看空一切然而始终没有超脱并在最后被玷污的命运的同情。那么作者自己是否看空了呢?书中主要人物除了死亡的便是出家的,幸活下来的袭人也想到过自杀,史湘云守寡至终,薛宝钗孤独终老……而世事浮沉却还在继续——兰桂齐芳,又将是一场轮回。

  

此文获评任重书院第六届经典研习班优秀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