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个人申报展示——伍晨曦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7-10-12                                         浏览次数:

生命之本真与自我之审视

——读梭罗《瓦尔登湖》有感

瓦尔登湖》小组伍晨曦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往何处去”,这些自古以来的永恒哲学命题,却在今天逐渐被人们淡忘了。机器无意识地昼夜运作,人人都成为了经济发展之洪流中向前奔腾的一颗水珠,过着忙碌、疲惫、拼命而无意识的生活。我们因何而生,又当如何生存,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逃避不开的问题,同样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梭罗《瓦尔登湖》的原因。

《瓦尔登湖》创作于19世纪上半叶,当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阶段。蓬勃发展的工商业造成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大众的普遍流行,刺激着人们对财富的疯狂追逐,人人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的大肆破坏以及对人类美好品德、自我精神的漠视。当时的美国与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其相似,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自己建造房屋、种植农物,远离社会的繁杂而喧嚣,而独享自然的清幽与美好。这令我们想起了《桃花源记》,但《瓦尔登湖》却不是《桃花源记》。桃花源里的男女老少是“避秦时乱”的逃民,尽管他们找到了一个与世隔绝、清幽美妙的地方繁衍生息、幸福生活,但终究仍只是逃民而已。他们幸福生活的创建立于对社会关联完全放弃的基础之上,躲开了大社会的繁乱而缩于小小桃花源里,仍过着重复机械的生活,最终也不过是外界社会悲剧的重演。梭罗则不同,尽管他离群索居,却仍是社会的一份子,在独居的日子里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于人类命运、社会现状的思考,对于自己身处何处、因何而生的思考。这就是为什么对当日的我们而言,梭罗的作用大于陶渊明,因为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人类领域的拓展,每个人都成了社会中无可逃避的一份子,而梭罗当日的这些思考,至今仍能为我们自身之思考提供一种接近真理的途径。

当文明时代的人类异化成文明的奴隶而丧失了生活的本真,梭罗向远古的传统、向荷马、向希腊的精神反溯,热切地讴歌奔放无拘束的生命。在他的《瓦尔登湖》中体现出了强烈的“根”的意识。他多次提到《伊利亚特》,将之视为人类一度矗立于天地间的“英雄气质”,是“最切近生命本身的艺术”。他呼吁人们全身心融入自然,从自然中寻求智慧,过一种自然本真的生活,这种观念与当时代下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自然是人类征服对象的自然观相驳,却与古希腊时代“万物有灵”、“万物一体”的自然观遥相呼应,这是尊重生命的体现。此外,生命之本真还意味着一种对生的纯粹快乐的自觉。古希腊人最先组织了体育比赛、音乐比赛、舞蹈比赛等等,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展现人体的美妙和动态和谐的美好。而一个奥林匹克决胜者的奖品是什么呢?是用野橄榄枝编成的花冠和悲剧家为他写的诗歌。这些在当代人看来既简单又无用的东西,却让获胜者比最高的统治者还要光荣这种诗意与对生命之纯粹乐趣的自觉与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感受到的何其相似!《瓦尔登湖》全书充满了一种向简单质朴生活回归的呼吁,尤其在快节奏、高压力的今日,更加令人向往。于是我不禁想,我们为何不放弃丰厚物质所带来的欲望满足,转而像梭罗与古希腊人那样,来享受劳作、运动本身所带来的心灵的丰盈与乐趣呢?

此外,与生命之本真相对,《瓦尔登湖》的观世视角中还有一大特色,即“理性”与“审视”。在离群索居的两年里,梭罗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当代美国文化与人类命运的审视与批判,他批判奴隶制,批判教育的虚伪,揭示社会的荒谬与不公。更为难得的是,他还理性而冷静地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并发表了许多对我们今日反思自己人生富有启迪性的论述。例如他说:“我不论在哪里坐下,就有可能在那里生活,而周围的风光便因此以我为中心绵延开去……有人或许会认为这种地方距离村子太远,而在我看来,则是村子离这里很远。”这句话揭示的是一个主体性的问题:“我”、“周围”、“村子”,这几个主体即“个体”、“集体”、“社会”,它们相对而存在。这是自我审视领域里最基本的问题,明确了这一点就能明确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出发点的所在,而对于梭罗而言,因为始终把握着坚定的自我意识,所以即使逆大流而行亦不曾迷惘。又如他还说,“我仍然留着我的十美分,种子还有打算做手推车的材料。因此我发现,我成了一个富人,什么灾祸能奈何我的贫困?我反倒获得了那片风景,从此,不用手推车,我每年也会将收获悉数掠走。”何为贫?何为富?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占有资产多便称之为富,而相对地无产便为贫。显然,梭罗在这里重新下了一个定义,下这个定义的标准便是他的价值判断。当代人习惯于接受社会所公认的定义,而往往忽视了自己个体的主体性与判断力。人们似乎习于斤斤计较得失,然而何为得?何为失?梭罗告诉我们,失去已购买的土地叫做得,因为收获了风景,得到免费的土地与十美元的施与叫做失,因为被束缚于土地而失去了自由。事实上,衡量得失的标尺,不应该在社会标准的价值观,而应在于每一个人自己心中。

在看似波澜不惊的瓦尔登湖独居岁月里,梭罗所掀起的,实际上是一场思想的狂澜,有关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反思与批判,有关自然与哲学的审美与沉思。《瓦尔登湖》教会我许多,究其根本,在于生命之本真与自我之审视二点。因此在我看来,真正的《瓦尔登湖》不应当只是一本文学哲学著作,而应当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存在于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中。

  

  

导师评语:

本文确在梭罗与其文化之根的关系上作了一番探索,所感也诚,所论也真。

  

此文获评任重书院第六届经典研习班优秀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