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沙龙回顾:念香雅事 ——记任重沙龙211期“博山香炉的故事”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6-11-04                                         浏览次数:

  

    2016111日星期二,任重沙龙211期“博山香炉的故事——从海昏侯墓出土的博山炉说起”在3109教室顺利举行。文物与博物馆系的赵琳老师和在座同学分享了香之事、香炉之事、历史之事。



    开场,赵琳老师以海昏侯墓出土的博山炉作为引子,让我们大体了解博山炉的“豆”型形制:最下方香盘中放汤(热水),底足有四条龙盘亘,其上炉盖似陡峭的山峦,而出香口隐藏在炉盖中。博山炉的图片与老师的讲解一起,令我们心中产生了对博山炉的初印象。其后,老师向我们讲述了“香”在古人心中的作用。《荀子·礼论》中说:“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故礼者养也。”香气在古人的心中修身养性,对于身心都有滋养的作用。所以便也不难理解博山炉作为香炉鼻祖的重要地位。



   
博山炉因着古人对于香的热爱汉武帝前就有发现,然后在汉武帝时期迅速发展。从马王堆出土的人形柄鸟兽纹博山炉的但观大略,到鎏金银高柄竹节熏炉的金光灿灿,到错金博山炉的奢华大气,不论博山炉的雕刻技法如何改变与发展,博山炉本身镂刻险峻山势、奇禽异兽遍布其间,仙气缭绕、想象瑰丽,令人不免啧啧称奇。



 
错金博山炉


    但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朝代的更迭、人们审美的变化、更多香器的产生,博山炉难免走向了衰败。随着魏晋南北朝中佛教的兴盛,博山炉的主体装饰变化,开始带有莲花纹和宝珠纹;唐宋时期更是连原本豆状的形制也没有保留,只留下似山的壶盖,仿佛奄奄一息。
 
   虽然如此,博山炉却依然在中国文化史中继续着它的影响。“博山炉”乃至“博山”成为了香炉的代称。宋朝诗人黄庭坚《呻吟斋睡起》中“棐几坐清昼,博山凝妙香。”便是一例。由此看来,博山炉具型已逝,香魂却永驻了。于古人而言,博山炉带来的就是视觉、嗅觉甚至触觉的盛宴。它是海上仙山的缩影,奇谲瑰丽的造型体现古人匠心独具;它是气韵别致的香具,袅袅幽香表达古人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感谢赵琳老师的讲座,让我们的精神在神秘的博山上流连,让我们的心灵与古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