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沙龙第229期回顾 | "美人中的袋鼠"——狄金森诗歌创作中的非性别策略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0-05-15                                         浏览次数:

2019年12月10日晚18:30——20:30,在H3106教室,复旦大学比较文学副教授王柏华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讲解了美国著名女诗人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使用的非性别策略,以纪念这位大诗人的189年诞辰。王老师娓娓道来,用生动的诗作与细腻的解读,带领大家在“美人中唯一的袋鼠”的世界中徜徉。



在进入正题之前,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这位大诗人奇妙而神秘的生平。她终生未婚,也很少走出家门,后来甚至闭门谢客。王老师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诗人的哥哥奥斯丁的女朋友梅布尔(后来成为狄金森诗集的第一位编者),她自1882年起,常常来狄金森家做客,甚至在楼下弹琴,却从不曾与诗人见过面,虽然诗人与她一直保持通信联系,两人互赠诗作或绘画。


之后,王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讲座的题目——“美人中的袋鼠”,并激发同学们思考:袋鼠来自哪里?袋鼠的外形如何?狄金森为什么把自己称作“美人中的袋鼠”?


首先,袋鼠来自异域之地,根本不属于诗人生活的北美新英格兰地区,这种动物在当时一定很稀罕;袋鼠跟别的动物不一样,有个奇怪的袋子,时人甚至不知如何为之归类;而且,它长的怪怪的,丑丑的。而“美人”是谁?——十九世纪性别规范中的“淑女”,以及那些大家心目中的“淑女诗人”,写一些无伤大雅或无关痛痒的诗作。


总之,狄金森觉得自己是淑女中的另类,她来自异域,不属于这里,她怪怪的,跟大家公认的性别规范和世俗价值格格不入。不仅如此,她也不信仰当时的宗教,她是家里唯一不信教的,她拒绝接受任何现成的答案。正如那只来自异域的袋鼠,她不属于这里或任何群体,我们从她的诗歌和书信中发现,在心灵世界里,她始终有一种无家可归之感,她没有把自己安放在任何一个地方,她单枪匹马,不断怀疑、摸索。


接下来,王老师通过狄金森的大量诗歌作品,以四个系列为例,为我们剖析了她的“非性别策略”。




一:蝙蝠、豹子、蜘蛛系列



王老师给大家讲解了狄金森诗歌中几个动物的意象,豹子神秘遥远而野蛮,常常令文明的“先生”愁眉不展;蜘蛛总是一个人编织着只属于自己的网,虽然女主人的轻轻一扫就可以毁坏她的全部辛劳;蝙蝠不能发出美妙的叫声,但对声音极其敏感。王老师指出,这些动物其实都是狄金森的自画像——她叛逆神秘,令文明世界的“先生”们愁眉不展;她总是会在深夜的阁楼里辛勤地写作;她从不发表自己的诗,因此纵使写得再多再美,也没有人会来读。在这些动物意象中,狄金森表现了她对于自我的认同。另一方面,蝙蝠虽然丑陋,但是在空中飞行时,却能划出神秘的美丽的弧线。狄金森希望追求这种神秘,她自称是哲学家,探索着世界、宇宙万物、精神世界与思维本身,很少去抒发主观的小小感伤,如哲学家那般为万物下定义。狄金森追求的不是当下,而是永恒。这种永恒超越性别,因此狄金森在很多自画像中都自称“he”,“poet”而不是“poetess”。



二:花朵、小草、蜜蜂、伊甸园系列


在古怪的动物诗自画像之外,狄金森也写了很多当时的女诗人会写的意象。这些意象往往具有传统的性别规范,如蜜蜂代表男性,而花朵代表女性。但是狄金森通过非性别策略将其解构,打破传统、提出挑战性的想法。这些离经叛道、亵渎神明的诗歌,她都没有给别人看过。在这些被解构的意象中,仙人掌分开“须子”(胡子)就是一个典型。在诗中,狄金森将仙人掌描述成“she”,却又写出具有男性特色的分开胡子,展露喉咙,像男人那样的行为。这些关于性别的解构,强有力地打破了当时的性别规范,从而达到她“非性别”的结果。





三:小女孩系列


在诗中,狄金森常常扮演一个小女孩的形象,因为她作为诗人哲学家的形象太强大,且追求永恒、为万事万物下定义的行为也使当时的人们很难接受。而柔弱的小女孩却可以在诗歌中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与各种科学、生命的飘忽不定对抗。狄金森通过装作柔弱的女子进入到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性别定式之中,她总有方法反其道而行之,最后拥有一种主人的姿态,从而抹去了性别。



四:小男孩系列


狄金森在诗作中,一会儿自称小男孩,一会儿自称小女孩,这可能只是她身上所具有的双性意识的体现。当她需要男性部分对抗身上女性的部分时,就需要男性的强力。狄金森常常通过假装先是一个女性的方式,发现一种雌雄同体、自足的性别意识,以满足她非性别策略的需要。平时女性所被要求成为的角色是被动的,但是她具有所有的小男孩与小女孩的双重身份,震颤着自己,在自己的身体里一分为二,最终使得她超越了性别,达到了非性别的真实。




最后,王老师讲解了狄金森对于死亡的想象:诗歌是无性别的墓碑,追求非性别的美并为美而死的诗人最后超越了性别,获得了不朽。非性别策略使狄金森从社会为女人划出的小角落中跳脱出来,在诗歌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




讲座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从宗教文化、中英译本的选择、诗歌韵脚的翻译等问题与王老师进行了一番讨论,王老师也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现场积极提问的同学还获得了书院为其准备的王老师参与编撰与翻译的文集《多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和狄金森诗集《栖居于可能性》。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