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期导师下午茶回顾 | 上海:一座现代城市的诞生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0-05-15                                         浏览次数:

2019年11月29日星期五下午,任重书院第16期导师下午茶“上海:一座现代城市的诞生”在7号楼110经典研读书屋顺利举行,来自历史学系的曹南屏副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破除了许多关于上海的迷思。




“魔都”的起源

如今,“帝都”与“魔都”作为对于中国北京与上海两个城市的别称已经风靡网络。有网友笑称,台风总是在快到上海时转弯避让,是因为上海的“魔都结界”,因此将上海称为“魔都”。这一解释多少带着日本动漫的中二气息,当然并非“魔都”一词的真正来源,虽然其起源确实与日本有关。曹老师谈到,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来到中国游历,活跃于上海的文人社交圈,回国后在日本报刊上发表了他在上海的游历见闻并集结出版为《魔都》,这才是上海这一别称的真正起源。

                                



“小渔村”的跨越

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崛起有着多种因素。如今中国不少重要的城市都有着在近代地位显著提升的经历,上海也是其中之一。据曹南屏老师讲述,如东部沿海的天津、威海等港口城市,起先只是由天津卫、威海卫等军事单位演变而来,由于在晚清时期成为通商口岸而日渐繁华;内陆的哈尔滨、郑州、石家庄等地原本也非重要城市,因为地处铁路交通要冲而人气渐长。上海最早在元代设县,但其崛起为远东地区的重要都市,与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开埠密不可分。上海靠近长江入海口,拥有极其广阔的经济腹地,具有巨大的区位优势,因而在近代通商口岸城市中脱颖而出。


在经济实现发展的同时,上海同时也成为了近代中国的文化中心。虽然上海在近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给人以灯红酒绿的印象,似乎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但实际并非如此。晚清到民国的上海是全国出版业的中心,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著名出版机构都创立于上海。同时,上海也集聚了一大批以文化事业为生的人。“海派”最终和“京派”一起,成为了近代中国最具活力的地方文化之一。




城市的过去和未来

学术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的城市或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为开埠而兴起的新型城市,另一种则是向近代城市过渡的传统城市。其中,近代中国的交通格局变迁在城市发展史上的影响十分值得重视。中国传统城市最为显著特征之一是围绕其一周的城墙,其内部则依然具有以地缘和血缘集聚人群的特征,城市相较农村并不具有显著的都市优越性,因而表现出较多的城乡一致性。


这样的城乡一致性随着城市的近代化而逐渐消失。现代的城市淡化了人群聚集中的地缘和血缘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城乡也逐渐两极分化。上海的崛起,还伴随着行政辖区的扩张。1958年,国家陆续将原属江苏省的嘉定、宝山、松江、金山等10个县划归上海,今天上海的行政区划至此基本确定,周围的郊县与农村在之后也有力支撑了上海的发展。对比东亚地区的其他大都市如东京、首尔等,不少都已经成为超大城市(megacity),上海显然也早已进入了超大城市的行列。抚今追昔,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变迁堪称巨大,而今天的我们也实难预料到上海最终会成长到什么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