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下午茶回顾 | 古典文化的旧瓶新酒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0-05-15                                         浏览次数:

10月29日星期二,本学期第一次任重书院导师下午茶“古典文化的旧瓶新酒”在7号楼110经典研读书屋顺利举行,中文系讲师陈特老师与同学们交流了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些见解。



古典之真与文化之义


陈特老师首先将“古典文化”一词作拆解为“古典”与“文化”,分别阐释其定义。


首先为“古典”。所谓“古典”是个相对的概念。以三国历史为例,曹操之所以为魏武帝,是因为曹丕的追封,即“先有儿子,后有老子”;同理,古典也是因其相对于现代而存在的概念。关于区分古典与现代必要何在,则推荐阅读香港中文大学秦晖教授的《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于古典的具体内涵,陈特老师认为古典是我们不能预选的出生之土所承载的传统,是变动不居同时又形成一定轨迹的点,其中的创造性工作对天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其次为“文化”。文化不能由纯生理或纯自然的东西构成,且与人的精神向度关系密切。只存在对文化的大致准确的理解,文化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如许多成语在流传中将错就错失去了本来的含义。出自《庄子·知北游》的“每下愈况”意为观察猪的腿越往下越容易看出猪的肥瘦,引申为小处可以见道;现在广泛使用的“每况愈下”来自于南宋知名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的误用。有些错误久而久之便约定成俗,出现新义,这是可以理解的现象。但亦有学者为盛名所累而不愿承认自己偶然的错误,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古代文学的现实意义


在答疑阶段,陈特老师与同学们深入交流,尽力为提问者祛魅。一位数学系同学提出了“古代诗人诗作失意是否意味着情场失意”的有趣问题。陈特老师为与会同学们揭示了诗人与诗作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以李白为例,他事实上也是个俗人,只是懂得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欲望。文学家的超越性主要来自于作品的遗留,许多艺术大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此后,陈特老师为中文系同学坚定了求知之心。中文系不以培养作家为目的,但培养每一个人的常识性能力。文史哲学科或有“门槛低”的嫌疑,但这也意味着在参与学术的过程中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并不在意究竟有何“用”。中文系学生需要在本科阶段拥有知识的广度,不要过早成为专家;听讲座如同吃火锅难饱,浅尝辄止罢了,不是很切实地学东西。


最后,陈特老师推荐了谢遐龄《康德的大刀》,希望非哲学专业的同学也能养成以哲学磨砺思维的习惯。他还建议同学们读书要由浅入深,一般不直接接触原典,推荐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作品选本作为学术入门读物,可从“选评”到“选集”、再到“全集”,循序渐进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