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行:论文推介 | 艺术与技术的“结盟”——当代艺术特征的探究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0-05-15                                         浏览次数:

张粼,复旦大学2018级自然科学试验班本科生



艺术与技术的“结盟”

——当代艺术特征的探究



一、杜尚们开创的新时代


1917年,马塞尔·杜尚将他刚买的小便器倒置,在它的外沿左侧署上笔名,取名为“泉”并声称这是一件雕塑艺术品的时候,艺术界的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开始了。他除了开创了现成品艺术的先河之外,还对传统的艺术发起了挑战。杜尚觉得严格规定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太荒谬了,真正的艺术应该可以是任何东西,只要艺术家认为那是艺术就可以了。

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关于当代艺术的起始时间,至今仍然存在很多争论,莫衷一是。这里“冒昧”地认为杜尚的创造是当代艺术的起源。我们曾经认为艺术就是教堂顶上华丽的宗教壁画,或是白色大理石的雕塑,再或者是梵高莫奈的印象派绘画。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所谓的“当代艺术”:倒挂的小便池、彩色的长方形、被“随意”摆放在室内的物品,我们还能从中看出艺术“原来的模样”吗?

英国当代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的作品《一千年》乍看上去就是把腐烂的牛头和苍蝇放在了一个矩形玻璃柜里,但专业的艺术评论家可以指出,这件作品中有艺术史中恒久的主题——生命与死亡,有对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的指涉,有来自装置术的艺玻璃陈列柜,也有关于“现成品”雕塑的达达主义之风。作者挑选了艺术史中他所看重的组合重新包装,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然而,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一个普通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出这样的判断的。当代艺术和我们所熟知的传统艺术之间无疑已经形成了一道鸿沟。究竟是什么使得当代艺术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杜尚和他的后辈们,为什么能带来这样一场艺术界的革命?

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从当今时代的本质出发,首先要弄清楚当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20世纪的社会和经济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使得艺术这一感性领域与它的传统断裂开来?

海德格尔的美学理论指出:“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在当代艺术中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的说法,但当代艺术的真理一定和海德格尔所说的真理不一样。真理作为历史性事业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中断了。如王德峰老师所言:“艺术作为真理之原始发生的领域,必然陷入其最深刻的困境。”当今的艺术活动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型:“大众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前者主动迎合大众趣味,被称为“供人娱乐的专家”,艺术活动是“当代的巫术”;后者只为少数人所欣赏,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当代人的审美趣味。

当代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与现代技术“结盟”,技术存在于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方方面面,它或许是解开那一系列问题的钥匙。技术是如何从时代变化中产生,如何将我们和艺术传统之间割裂开来,又是如何使当代的“生存情感”得以显现?

还有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面对与技术“结盟”后发展至今日的当代艺术,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技术?



二、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艺术与技术“结盟”的根源


2014年,美国艺术家蒂姆特·斯特里波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使用梵高弟弟提奥后代提供的软骨组织打印出了作品“梵高的耳朵模型”。很显然,这样的作品给人的审美体验是独特的,只能通过现代技术才能做到。

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生产力的面貌以来,科学技术让我们这个世界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技术的发展除了大大提升了人类的生产力外,在艺术界也自然主导了改变。在表达方式和承载媒介方面,传统艺术的和现代艺术的不同大都来源于技术。比如汤姆·帕蒂的玻璃艺术,就是传统的艺术家们完全没法想象的。玻璃的灵活和多元化可以适应很多环境,这让汤姆·帕蒂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在艺术品的欣赏和传播方面,技术也做出了史无前例的贡献,批量生产、照片、网络……甚至产生了电影这样全新的艺术形式。面对这样的艺术形式,传统的美学理论已经无法做出相应的解释。

虽说作品的形式存在也是作品存在的一个重要部分,但这些还不是现代艺术和技术“结盟”后与艺术的传统分道扬镳的最主要原因。因为新的承载媒介和新的艺术形式不是艺术存在真正的价值,艺术存在真正的价值在感性世界当中。我们就要回到人的思想中,探讨现代性对人的感性世界产生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现代性”有两大支柱——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技术。首先,现代世界是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资本主义崇尚价值交换,导致人们更加重视自己财富的拥有,拜金主义、商品拜物主义之风弥漫在整个人类社会。人们的信仰从传统时代的宗教转变成了当今的金钱和利益。在这样的时代里人的感性世界早就面目全非了。

其次,社会异化导致了传统的真理被遮蔽,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人类创造了技术,技术反过来制约了人类;人类科技实践活动及其产物成为了统治人自身的异己力量。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将手段视为目的,迷失了自身的价值理性,把工具本身当成人的理性,导致了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工具理性是外在的功利、动机、目的优先,人类理性和精神价值只是手段和工具,而价值理性看中人行为本身代表的价值,不看重目的和对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在现代,与传统的真理相一致的价值理性是严重缺失的,而现代的真理更接近工具理性。有人认为这些责任要技术来承担,但实际上技术是无辜的,技术被创造出来并不是为了让功利主义统治人的思想。马克思认为技术是“在对象化活动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技术是可以承载价值理性的。然而资本主义客观化的进程需要工具理性,技术却被当代社会异化成了工具理性,参与了这一过程。

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是在艺术市场上收获成功的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他制作的糖果色雕塑在短时间内价格上涨,使他本人发家致富。然而,他却这样说:“艺术市场并不在影响我的范畴之内。”他表示自己创作上的动力来自于追求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极限。他还称:“我自己作为艺术家对于金钱并没有兴趣。”这些话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是他的辩解和掩饰,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商业因素成为影响当代艺术重要因素的客观事实已经不可改变,艺术家在其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应该向“大众艺术”妥协还是专心搞好自己的“现代主义艺术”?是否“现代主义艺术”就不能与商业合作呢?这些都是在这个资本主义时代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与海德格尔对话:当代的“生存情感”


探讨了艺术与技术“结盟”的根源,我们还需要理解当代的艺术家都通过技术来抒情的原因。为什么偏偏是技术,而不是其他东西,进入了艺术当中?

王德峰老师这样说:“现代技术在当代人身处其中的周遭感性世界里是最突出的一类感性存在物。”技术和艺术一样,本质上都是感性的存在方式,与社会生活的真理有着本然意义的契合。但如上文所言,在现代社会中技术只能成为抒发工具理性的“工具”,本身以感性存在物的形式存在的情况就很少。这时只有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技术作为感性存在物的本质才能得以显现。艺术家表达的是生存情感,而这种“生存情感”所处的感性世界中充斥着技术的身影,所以“用技术抒情,几乎已经成为了当代情感的唯一通道”。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但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就会有很多对这句话的疑问。这里的“艺术”到底是指什么艺术,而因为社会异化改变感性世界而被遮蔽的真理又如何被发生出来?

先对第二个问题做一些回答。当代艺术与真理并不是矛盾的关系,那些被遮蔽了的真理是传统艺术经常表达的,甚至可能不出现在当代人的生存情感当中。而当代艺术和当代的真理是契合的。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的功利主义就否定了现代人感性世界中的生存情感。这些生存情感和以资本和技术为两大支柱的现代性息息相关。资本原则是具有对象性的,因此不能参与艺术活动,这时候只剩下了技术,它既是感性世界的存在物,又和现代性紧紧相连,所以通过技术抒情,当代艺术家们便将生存情感在作品中生发。

我们甚至已经不知道当代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了。相比传统艺术,当代艺术丧失了确定性。技术发展导致艺术生产和接收形式的变化,改变了艺术的存在形式和价值结构,从而改变了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本雅明认为作者和欣赏者成为了“合作者”。事实上,从杜尚开始的艺术就已经存在了这样的倾向。他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艺术和艺术可以是什么,甚至只要想,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阿多诺认为现代艺术具有“谜”的本质,这不仅在艺术的内容方面,也与艺术所表达的真理和生存情感有关。

艺术作为真理的原始发生是感性层面的,艺术的真理是一种“超越性存在”,作为现代人生活中最突出的一类感性存在物的技术,实现它的感性本质之后,对“超越性存在”的体现,其实是不如传统时代的艺术品那般鲜明的。“大众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都用技术抒情,但我们在大众艺术中感受到的,大多数时候只是一种狂欢般的场面;而那些小众的当代艺术家蕴含了他们认为“超越性存在”的作品又很少能给我们真实的触动。当代的真理和生存情感仍然存在于艺术中,只是失去了原本的地位。

然而,大众艺术不只是大众娱乐那么简单,我们从中也能看出“对当今日常世界所带来的压抑的集体抗议”;在难以理解的作品中也蕴含了对当今时代的反叛。这种反叛是技术对将它异化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满,是对工具理性的挑战。艺术在当今时代承担着表达感性世界、指导我们认识真理的重要任务。

与这个充斥着功利与金钱的世界格格不入的感性以及艺术的真理和生存情感何时才能回到我们的身边,还是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四、阿多诺与本雅明的争论:我们如何看待技术?


《庄子》中提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早在古时,我们就对技术的利弊有所思考。技术,是一种对必然的认识,有了技术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东西,突破了古人的限制,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同时,技术上的自由还会带来不自由,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可能就是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

本雅明在认为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技术构成了艺术生产的艺术生产力,而艺术生产中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即艺术家与观赏者的关系,则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认为,机械复制的艺术品使得传统艺术品中的“韵味”消失了。他还认为技术是艺术大众化和政治化的重要力量

另一位哲学家阿多诺并不同意本雅明的观点,他认为要从“再生产”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简单的把与技术结合的艺术作品称为“无韵味的”。而提及技术的作用时。他认为技术作为将资本主义外部世界和表达感性世界的艺术结合起来的中介,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将外界的功利和拜金主义传播给艺术,造成对艺术发展不利的后果。阿多诺对“大众艺术”的态度是很反对的,他认为艺术政治化和大众化是很危险的现象,艺术与政治“结盟”后不能只为了大众化和政治化服务。

有人担心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面对自然的美会不为所动,丧失感受真理的能力。还有人担心技术化潮流带来的理性思想会挤占艺术的感性空间,让艺术失去了表达真理的能力,而只是模仿和重复,最后沦为工艺品。这些担心都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现代艺术的技术化是不能避免的,阿多诺说:“艺术的技术化倾向不会被坚持所谓艺术的纯粹性、直接性与内在性的幼稚做法所消除。……这意味着要建立这么一条法则,即现在艺术决不能否认有关经验与技术的现代意义的存在。”幻想着艺术重回传统时代已经不可能了,我们需要关注的只是当下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阿多诺表示:技术和艺术结合恰恰是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获新生的契机。机械复制的艺术品在使传统的“韵味”消失的同时,也可能引进了技术独特的新的生存情感和现代意义上的真理,这一点是本雅明没有想到的。阿多诺的理论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大众艺术”并不一定是一场商业和利益的游戏,其中可能蕴含了当代的真理和生存情感。

阿多诺认为艺术必须保持一种“更高级的,内在的批判”才能不被工具理性所淹没。但所持批判态度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已经在上世纪80年代末逐渐失去势头,现今的艺术仍保持着艺术的活力,更多地表达出一种对当代社会的思考而不是批判这是否给工具理性和作为感性存在物的技术共存提供了可能?在传统美学观点中与艺术完全无关的理性在当代是否能通过技术和艺术擦除火花? 

比利时艺术家威姆·德沃伊根据人类消化系统的原理创作了《Cloaca No.5》。这机器吃东西和排泄的过程和人完全一样。他甚至还将机器的排泄物包装出售。这件作品引发了我们对“人是什么”的问题的思考。艺术走到这一步已经和技术越来越不可分割了。而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还会给艺术带来怎样的冲击?这些还有待未来的艺术家们去演绎。

引用威尔·贡培兹的一句话作结:“这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德峰.《艺术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

[2] 威尔·贡培兹.《现代艺术150年》.王烁 王同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3] 周至禹.《当代艺术的好与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9年。

[4] 孙晓艳.《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当代艺术实践背景下阿多诺的美学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5] 张亮.《什么是现代艺术的本质——阿多诺的艺术真理论及其与海德格尔的潜在对话》.文艺研究,2006年01期:34-40页。

[6] 刘立宇.《新媒介与中国当代艺术变革》.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10年。



评语:

这篇论文借助多位思想家的理论资源来考察当代艺术,且有洞见,但各位思想家之间的思想张力还可以更好地加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