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沙龙226期回顾 | 秉烛前行——管窥中国文字与中华文明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0-05-15                                         浏览次数:

2019年4月11日晚18:30-21:00于H3108教室,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朱顺龙教授为我们揭示了千年以来汉字与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讲座的开端,老师向我们抛出一个问题:汉字是什么?老师认为,从汉字的主体层次老看,主要有四个基本要素:方块字;单音节;形音义;无中断,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字体系。而汉字引发的更高层次主要包含:文字、文献、文化和文明四个方面。文字开启了华夏民族的信史时代。


紧接着,老师按照文字发展顺序,分别按照甲骨文、金文、简帛、古隶、小篆等不同文字形式结合不同时代文化,通过七个基本环节,向我们讲解了文字发展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01

殷商——甲骨与祭祀


在文字发明之前,中国历史被称为是传说时期,甲骨文的发现尤如石破天惊,打开了研究上古社会的神秘之门。殷商时期人们信仰鬼神,故而在被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卜辞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九,而仅有极少部分用于记事刻辞。王室贵族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事无巨靡,都要通过甲骨占卜显现的吉凶祸福来决定行止。就此而言,商代是崇仰鬼神的时代,正如古代文献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图片:甲骨文十二生肖)


02

西周——金文与礼制


西周是金文流行的辉煌时期。金文是指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或“吉金文字”“。西周青铜器以礼器为代表,在当时有“明贵贱,辨等列”的功能。根据目前对于诸多青铜器的研究,发现金文中包含了祭礼、军礼、见礼(诸侯国见周王)、封建礼(封邦建国)、飨礼和射礼等多种礼制,充分体现了西周自周公“制礼作乐“以后礼制的社会背景。


03

东周——简帛与诸子


在这一部分,老师引用了美国汉学家艾兰的话:“研究中国思想史不能错过简帛。”由此可见简帛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简帛是竹简与帛书的统称,亦作竹帛。现代所称的简帛多是出土文献,概可分为书籍与文书两类。

简牍起源于商代,到了战国时期竹简的使用变得十分广泛,目前考古所发现的竹简最早也只能到这个时代。简帛从字体上大致分为三类:楚系简帛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秦至汉初简帛文,字体为古隶;汉中期之后的简牍文,字体为隶。竹简出土后,要经历脱水-排序-考证文字三道程序,工作难度很大,因此竹简是珍贵的出土文献。

老师给我们详细剖析了湖北荆门郭店发现的战国楚简:郭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三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这些材料为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等方面提供了可贵的资料,甚至完全改变了我们对于儒家和道家之间关系的理解。


04

秦——小篆与一统


讲到小篆,大家都听过 “书同文”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各自为政,金文也逐渐演变为不同地域、形态各异的字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法令。“书同文”在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它统一了文字与语言,促进了政令在列国间的推行;大大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式奠定基础。

老师在第四五部分讲到了影响汉字传承发展的原因:命运多舛。


05

两汉——古今之辩


时间走到了汉代,由于秦始皇焚书与项羽火烧阿房宫(或秦宫)这两把火,使得汉字的发展一度受到重创,对西汉的影响极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汉代中央政府除“挟书令”,广开献书之门,专门召集儒生恢复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同时、孔壁出书以及民间献的古本,开创了中国今古经学研究的先河。在经学等的促使下,汉代隶书开始广泛盛行,镌刻在碑上的隶书竹简形成了“庙堂体”。战国至西汉是墓碑的酝酿期,到了东汉中后期,墓碑的发展达到成熟、鼎盛阶段。汉代,形成了汉碑经典化、隶书碑体化、碑体庙堂化的发展趋势。


06

魏晋——雅俗并举


魏晋南北朝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不仅诞生了中国书法史上震古烁今的兰亭序、王羲之等等书法家与书法经典,汉字书写极尽雅致。同时由于社会动荡,墓志铭的大量出现,文字的使用出现混乱的局面,俗体字、异写字泛滥。


07

雄唐——度的归一


唐初由于太宗好书法,涌现了大批书法家,汉字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字形上的规范。唐代的汉字规范充分吸取了前代汉字规范的经验教训,编纂字样书、刊刻石经、将用字规范作为考察官吏的标准等等。唐代通过政府行为规范、专家规范、唐朝政府将汉字规范的成果广为传播、及文人规范等几种方式进行汉字的规范。而老师也介绍了古人对汉字注音的方式,如读若法、读为法、直音法等。揭示了宋代开始广泛采用反切法注音的历史现状。

通过汉代正义,唐代正形,宋代正音,汉字的形音义终于得以完备。




在讲座的结尾,很多同学们积极地提出问题,并与老师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在讲座结束后也围在老师身边,进行学术上的探讨。终于,讲座在大家满载而归的满足中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