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行:“社会热词中的性别文化”——导师下午茶申小龙老师漫谈录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0-05-15                                         浏览次数:


长久以来的男权语境

网络上一些隐含性别语境的新的词语,包括一些老的词语,我们想躲也躲不开。比如说刚刚过去的妇女节,现在我们又有了女生节,因为觉得“妇女”不适合用在女孩子身上。“妇女”似乎是一个年龄的概念,必须是中年女性,和“女生”有明显的区分。这是东亚的审美文化,根源在于儒家思想中强烈的 父权意识 。父权文化不关心女性本身的价值,而是从男性的角度看待女性。现在,我们不愿意过妇女节,而是过女生节,原因就在于此。另外有同学说,“妇女”一词意味着已婚,结婚之后被家庭拖累,女性的状态发生很大的变化。女生特意要把这一点区分开来,不愿成为已婚状态的女性。可见,这些老词,对我们也有很深刻的影响。

现在“娘炮”、“小鲜肉”、“小奶狗”、“小狼狗”这样的词,讨论起来也是十分复杂的。有同学说,我们不是女性也不是男性,我们就是人,以人的关系来相处,试图超越这些词汇本身。另外就是女权思想,认为这是性别歧视,女性受到了委屈和压迫,要求改变。其实,“小鲜肉”仅仅是一个年龄概念,但到了“小狼狗”、“小奶狗”,已经是 彻底的将男性物化 ,它要求得很多,所谓“狗”,彻底将男性推到客体化。这些词何以成为一种现象?被看作现象的是 “有标记词” ,所以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就像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大家印象中,好像现在的女主角强势了很多,我们之所以有这种印象,就是因为大多数影视剧都不是这样,所以才会觉得印象深刻。

这其实牵涉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两性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很容易进入误区。过去是性别固化,而现在许多人想要追求性别的异化,因此我们看到许多男性的阴柔化,女性的男性化。

过去说的 性别固化 ,对男性的 性别规范 是有很大问题的,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它有几个要点:第一,女性的价值不如男性,如果男性沾染上女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就会变得低下。第二,男性的最高价值是勇敢坚强、不怕牺牲。第三,男性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第四,男性身份建立的关键是在两性关系当中处于支配的一方,包括性关系。第五,男性要有决断力和责任感。第六,男性要压抑内心的感受。第七,男性必须排斥和其他男性的一切亲密接触。这就是传统对男性的性别规范。

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对它全盘否定,但需知男性的确为这样的性别规范付出了沉重代价。要求男性独立,使得男性不善于沟通,变得很孤立。要求男性勇敢,结果男性莽撞、冒险,很容易自我毁灭。要求男性压抑,这样很容易患与压力有关的疾病。男性对女性化的轻视,使得他遇事没有选择和退后的余地,变得刻板、僵硬、绝对、专横,要么自负,要么自卑,难以生活在一种变通和坦诚的态度中。

在男权语境下,男性很难活得真实、坦然、和谐,寿命也总是短于女性。现在我们拒绝性别固化,而追求性别异化,即放弃一切男性的性别规范,代之以女性化。但是迄今为止,一切性别异化的现象,它之所以引人注目,都因为它是 有标记现象 ,它标记的仍是 根深蒂固的男权语境 


构建双性化人格

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女性越来越优秀,以前说女生到中学、大学成绩就不如男生,或者到工作岗位就不如男生,但事实并非如此。然而,虽然女性变得优秀,女性的性别意识却没有进步。传统的性别规范不仅没有因为女性的强势而减弱,反而两性关系越来越呈现一种 结构性的物化 ,把对男性、女性的要求都量化了。

这一点让我们很困惑,让我们思考如何找到一条出路,使两性更加和谐。出路有许多种:

出路之一是 个人本位 ,不要“男性”“女性”这样的群体诉求。追求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反映出的性格特点,并不能按照性别进行简单划分。

这种想法是积极的,但是,在人与人的相处关系中,性别究竟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离开了性别关系,我们真的能够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人吗?个人主义是积极的,但如果走向极端,就会进入迷思。因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性别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从本质上来说,两性是有差异的、互补的。

出路之二是 家庭本位 。两性关系具有相对性,和谐的两性关系是两性个性的较量处于平衡点,双方为了寻求和谐而妥协。在新的家庭环境中,两个人通过磨合成为一个和谐体。根据每个人的工作情况不同,有人更多地选择家庭,有人更多地选择工作,但目的是以家庭和谐为主。这就无所谓性别规范了,因为 二者是一体的 

而我认为,对我们来说 更有普遍意义的是第三种选择:双性化 。两性生来都具有双性化的基因,只不过长期以来社会对两性的性格规范,压抑了人身上另外一种性格特征的发展。研究表明,在智力、社会吸引力、反应能力、压力化解等方面,双性化是最强的。具有传统性别特征的个体,往往会压制与其性别角色不一致的性格特征,而 双性化的个体可以自由表现性格和行为,具有很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双性化不是说我们两性的特征都没有了,或者说都不明显。双性化是两性特征都明显,既有女性化的特征,又有男性化的特征。

在人性的发展中,性别规范带给我们很多消极的东西,那我们如何更好地超越它?

超越就是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很自然地发展出自己的性别特征。而最理想的性格特征就是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都很明显,同时在一个人身上体现。我们要走出固守传统或反对传统,建立、发展双性化的人格,我觉得这是健康成长的途径,更具有普遍意义。


尊重性别差异

我们 反对性别歧视 ,但同时我们也要 尊重性别差异 ,这两点是并行的,有许多女生的自主意识很强,但是很多年过去之后,她慢慢地与自己的身体和解了。我们不要走入极端,这对于女性的成长来说是很不利的。之前有同学和我说,校园里那些女生节的横幅标语让她气愤,说这都是男生对女生的定位。这位女生的想法可以理解,女性有独立意识非常可贵,但我们还是要想一想,性别差异中有多少是由于生理基础?传统的性别规范中有没有一些智慧?还是说我们要把它一竿子打倒?

这些问题不容易得出答案,如果没有经历和人生体验,很难做出比较好的选择。在同学们的提问中有提到俞敏洪的“女性堕落导致国家堕落”,因为女性只要求男性赚钱,不要求男性的品德,所以国家堕落了。大家首先一定会去声讨他,这句话说得太极端了。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观点的?

首先我们一定 不要跟风 ,因为随大流是不经过头脑思考的。这和我们使用流行词是一个是道理,当大家都在使用的时候,流行词语被不断地重复,它的内容就不断地被抽空,最后成为一个空壳、一个标签。它的真实内容在流行中已经没有了。每个人的实际感受是不同的,“小奶狗”也好,“小狼狗”也罢,你对周围异性的感受和别人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只会使用流行词,那我们就没有自己的感受。所以当大家都在骂俞敏洪的时候,我们对此也要 独立思考、冷静思考 。反对歧视妇女是政治正确,但这个问题本身是很复杂的,我们首先要想俞敏洪为什么要这样说?

两性是相互塑造的,不是女性塑造男性,或者男性塑造女性。女性按男性的喜好调整自己,男性也按照女性的喜好调整自己。“女性堕落导致国家堕落”,这就是说女性塑造男性,但两性其实是相互塑造。如果说女性看重男性的挣钱能力,这实际上不是女性的问题,这是男权语境。

在男权语境中,两性都是受害者。女性看重男性的挣钱能力,这是对男性的客体化,也就是物化。但这种性别的物化不是单向的,而是结构性的。在男权语境下,两性关系由纯主体关系演变为日益深化的客体关系,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被结构性地物化了。另外,俞敏洪的这句话,实际上是一个标签化的、表面的判断,然而每一种具体情况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把它回到具体的场景,可以想象到更多的情况可能是女性希望有一个和自己一起奋斗打拼的伴侣,或者是希望自己的伴侣是有理想的、有热情的、有干劲的,或者是希望男性对家庭和子女有强烈的保护欲和责任感,或者是女性希望自己的伴侣和自己一样是一个优秀的人,结合在一起后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在所有这些具体的希冀中,都包含着对男性品德的肯定。但现在都被标签化为希望男性要有挣钱能力。

  

关注语言背后的语境

我们看任何问题,不要被它的表面所迷惑,我们要回到真实的场景,看待任何语言都要 回到语境中去看 。这些具体的场景中的希望,其实都包含着对男性品德的肯定,而不是只看重挣钱能力。语言的言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标签,一不留神就会遮蔽事实。语言的特点,决定了语言是线性化的,然而语言所要表述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 抱着最大的善意和幽默感,去读懂它背后的真实意涵 。这才叫默契,才叫真正理解说不可说。生活是不可说的,感受是不可说的,事象是不可说的。我们不能满足于说的表面,不能只停留在语言上。如果说话人只想着语不惊人死不休,听话人又刻意地把理解停留于表面,就会陷入无谓的冲突。我们听别人说话,要抱着最大的善意去听取,不要在字面上纠缠。

汉语特别强调语境的信息,它像一个触发机制,让你到广阔的语境天地中去领悟、感受真意,这是最好的阅读理解的状态。这与欧洲语言完全相反,欧洲语言是最好不要到语境中去,全部信息都表达在字面上,只要从语言形式就可以做到完整的理解。而汉语认为语言形式越复杂、越夸张、越整齐,离真意和事实就越远,汉语强调的是 点到为止 。我们的语言中充满了节律,让你去思考。


提问与讨论

有同学问,性别是不是一条男女两极连成的渐变的谱系?确实如此。有许多人在填表的时候,看到只有男和女两个选项,就很不高兴,他觉得自己既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在我们的语言分类系统中,他们就被遮蔽掉了。性别的确是多样的,并非只有男性和女性。这些问题非常复杂。

(同学提问)在我的印象中,男女性别是给定的,是有生理和社会基础的,因此我们似乎无法抗拒。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接受,还是对它进行反思和批判?

当然要反思。我们不能够完全接受,因为其中有很多糟粕。但也不能简单化地进行否定,忽略了它的积极意义。所以说要 提倡双性化 

我们的思维方式不能过于简单化。比如所谓的“直男”遭到女生的反感,动不动就用“直男”的称谓,但在我看来,现在的“直男”太少了。我所说的“直男”是指勇敢的男生。但“直男”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理解女性的思维,这是一种缺憾。如果你作为一个男生,在表现男性气质和男性思维的同时,又能够理解女性,很好地和女性交流,这就是双性化。

在我看来,女性目前的问题是要 尊重差异 。特别是现在的女性越来越优秀,而忘了自己的性别身份,忘了性别差异的存在,这对于成长也是很不利的。两性在相互尊重的同时,都应该更好地发展自己,培养双性化的性格特点,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成长。

(同学提问)如果有一位女性,先天性地、比较极端地偏向男性的一面,那么她为了适应这个社会,是不是要刻意地去压抑自己的天性,培养一些女性的特征?

在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基因和女性基因。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会有自己的偏向,这是应该被尊重的,不要由社会来约束,而 按照自己成长过程中自然产生的需求 ,这是最好的。另外,当有了自己的性别偏向后,应该要 理解另一种和自己不一样的性别特质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女性的独立意识是非常值得欣赏的。但仍旧要理解、尊重自己的性别差异,而不是进入一定要走向男性化的误区。无论男女,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恋爱关系中,男性思维和女性思维表现出来是完全不一样的,而在同学之间大家表现出来的都是偏向中性的。一旦进入了恋爱关系后,容易完全按照自己的性别身份来思考问题,结果就是吵不完的嘴,因此两性要学会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但前提是必须尊重差异。

(同学提问)但是我们需要制定这样的一种标准,让大家都去努力成为这样的人吗?像我们考试一样,相当于社会给人们又制定了一个更高的标准,说双性化的人是最优秀的、最杰出的、有最大潜能的,但可能我们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包括我们今天这个房间里,只有一个人能够达到标准,那么其他人怎么办?就不优秀了吗?

其他人可以努力发展双性化人格。但是如果说最终依旧达不到这个理想的标准,那也没有问题。

(同学提问)老师,您说双性化有更大的发展可能,那么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男性的特征、男性的基因的确更适合一部分工作?如果说是体力劳动,那我绝对不否认。但比如说我是学数学的,在座的各位大多数都是学文科的,难道说男性的基因就更适合学数学吗?我们专业的男女比例大概是3:1,这意味着我们都具有更多的男性基因吗?

从时代划分的角度来说,上古时代是母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按照血缘划分。后来进入物资生产的阶段,是物缘时代,要依靠体力劳动,因此是男性主导。现在我们身处信息时代,是信缘时代,它更有利于两性和谐。确实有一些工作更适合男性,有一些工作更适合女性,因此我仍旧坚持,我们要尊重差异,这种差异并没有价值判断,两性确实存在不同。

这种不同并非什么坏事。我们不要把每个人都变得一样。我们相互尊重差异之后,努力让自己的性格更加健全。哪怕学习一种外语,也是在发展自己的人格。每一种语言的人格的建构都是不同的,如此使自己成为一个很丰富的人。

那么数学是不是只适合男性?这是一个牵涉到政治正确的话题。哈佛原来的校长说男性适合数学,所以就被革职了。

有同学写过一个期末论文,就是研究哲学语言的性别特点,他发现哲学系女老师和男老师的语言叙述和思维方式确实不同。这就是差异,但这种差异并没有什么不好。我们不要总说“歧视”,我们要尊重差异,然后我们去努力成就一个健全的人格,以健康的心理发展自己。

(同学提问)我最近有个比较困惑的问题,就是我觉得结婚、组成家庭是一件有点悲哀的事情,现在也有很多人不想结婚。鲁迅的《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就说,他原来一个人打光棍,租一个房子自己住。结婚之后,就是和别人一起租了一个更好的房子,怎么生活就过得这么拮据。《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说,在他的心里,没有结婚的女人和结婚的女人,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我们的传统中,似乎原来一个纯情、活泼的少女,在结婚之后,就变得幽怨,外在形象也变了,甚至很招人厌。难道这是一个不可解的问题吗?结婚之后,男性觉得自己要赚钱养家,承担更多的责任,认为自己很辛苦,而女性觉得每天就是柴米油盐,失去了自己的自由,也过得很辛苦。

这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双性化思维,落实到婚姻生活中,家庭需要 双方的共同努力 ,而不是说男主外女主内。而我们必须理解,这就是生活,不要埋怨,你会碰到很多具体的问题。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无论什么年龄,生活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不同年龄段的生活,有不同的快乐。两个人一起为理想努力,不会觉得苦,不会被压垮、被生活的琐事所局限。另外,我觉得女性自己也有责任。为什么“妇女”这个概念很明显地指向婚后?女性自己有一种意识,就是婚后必须放弃很多东西。

我们确实看到很多女性在放弃。生活确实辛苦,但你自己有没有放弃?你是不是努力过、而且一直在努力?比如中年妇女的穿着,她们明明可以打扮得很好看,但自己却放弃了。女性要 学会自我成长,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不要惧怕婚姻 

从女生节的流行也可以看出女生对“妇女”的抗拒心理。这和东亚文化、传统的父权文化有密切关系。怎样以更健康的人格心态来面对生活,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不是说就要走相反的路,在肯定性别差异的同时,怎么能够更好地做到 两性之间的相互理解 ,需要我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