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书院导师  导师风采

自2005年我校推行书院导师制度以来,复旦学院不断推进和完善书院导师队伍建设。目前,书院导师由各院系选派具有一定复旦教学经历的优秀教师担任,按照师生比1:8至1:20的比例建立对应指导小组,通过开展讲座沙龙、经典研读、科创训练、社会实践、师生共膳等形式多样的师生活动,书院导师在本科生学业指导和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

为了集中展现我校书院导师为人、为学、为师的崇高风范,在校内进一步营造关心学生、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复旦学院书院办公室从本期开始推出“优秀书院导师系列报道”专辑,希望借此活动树立一批优秀书院导师典型,进一步强化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氛围,推进我校师德师风建设。


本期优秀书院导师,小编采访到了任重书院周兴陆老师。 


整理民国旧报刊诗话,为原始材料标点断句,零距离回归文史材料生产创作第一线……


本学年以来,中文系教授周兴陆老师别出心裁地在任重书院组织了“学术训练营”活动,每两周一次,以咖啡沙龙的形式带领不同专业的学生阅读、整理民国报载诗话材料。有深度,有趣味,有互动,甚至有稿费,“周氏学术训练营”迅速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周兴陆老师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是周兴陆老师不懈追求的教学目标。在给大一新生讲授《中国文学经典》课程时,周老师发现,新生群体普遍表现出对大学学习方式的阶段性适应不良。“第一节课时,我就告诉学生需要课后阅读《诗经》《楚辞》的选本,但他们的反应不太积极。后来我才发现新生希望老师布置比较具体的作业,比如阅读赏析《诗经》的哪几篇”,周老师强调,“这实际上还是一种高中思维。”为了帮助新生从被动“等投喂”顺利转换为主动“逮兔子”,周老师灵活尝试了不少方法,还常常精心为学生推荐一些通俗学术读物辅助降低学习难度。“比如我做博士生的时候,和我的导师黄霖先生一起于1998年出版的《人间词话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蓬莱阁丛书),后来和教研室同事邬国平老师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人间词话鉴赏辞典》,还出版过社科普及读物《古诗讲读》”,周老师谈到,这些都是用比较浅显、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传播学术的普及读物,能够增强大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现在我希望学生在我的课上不要带电脑”,周兴陆老师提出。他认为这是古代文学与文论课堂的特殊要求,因为这些课程重在对文字的体悟和品味,重点不在信息的检索。中文系的学生除了必修的教材以外,《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集、唐诗选、宋词选,最基本的小说、戏曲、名著都必须精读,而课堂就是学生保持专注力,与经典亲密接触,推敲文本章句的宝贵场域。周老师认为,培养专注力、提高自律意识,是提升学习效率的不二法门。


只有主动从最基础的材料整理、挖掘入手,才有发现新材料,形成新观点,验证新方法的可能性。多年以来,周兴陆老师始终秉持着这样的学术信念。在回顾求学经历时,周老师表示,从攻读硕士学位开始,自己就将时间看得非常重要,极为珍惜读书的时光。硕博阶段的两位导师深刻地影响了自己的人生,奠定了自己对学术追求。至今,他仍然严格要求自己上课必须“自编”教材,一方面是力求原汁原味地展现对学术问题本身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充分保障教学的激情。重复讲授同样的课程,纯属“卖力气”,是对教学的极大不尊重。

高度的责任心也被周兴陆老师带到了任重书院的第二课堂活动之中。周老师认为,担任书院导师与专业教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通”与“专”、“个体”与“群体”的分野。为了高质量回应学生的学术困惑,辅导学生的生涯成长,周老师建立了“线上线下”两条“热线”:既通过微信群实时开展学业指导,提供阅读材料和答疑,同时又定期开展线下交流,约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交流学习情况。


周兴陆老师坦言,在寻求助力书院学生学业发展最佳途径的过程中,自己也走过了不少弯路。2015年,他曾在任重书院组织经典研习班(读书会),当时选择的核心精读材料是《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的巨著,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各二十五篇,其中涉及了经子史等各种前代典籍,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周老师笑道,“开了一个学期读书会,一次比一次人少,最后人就五六个了。这就说明学生们读不下去,最后我只好改成读《史记》”。周老师认为,自己没有准确预估高中刚刚毕业的学生群体的知识水平,是这次读书会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究竟怎样才能生动有效地组织第二课堂学习活动呢?周兴陆老师几经思索,最终发现,秘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变被动为主动。2016年,周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开始在“学术训练营”中带领学生整理和研究民国时期的报刊诗话。“民国时期是现代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我们过去对民国的研究不够,也不客观,最基本的文献整理工作还没有做好。”周老师谈到。他将民国时期发表在报刊上零零碎碎的诗话收集起来交给本科生整理。这些原始材料都是繁体字,有的还没有标点,但整体难度不大,非常适合用于本科生入门学术训练,能够高效提升他们辨认繁简字的能力和标点断句的能力。“最重要的让学生沉静下来做事情,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板凳能做十年冷’”,周老师强调。


最初,学术训练营吸纳了15名同学,随着项目的进展,感兴趣的人数不断增加,本学期已经增至27人。训练营一般隔周举行一次学术沙龙,助教负责提前在微信群里把原始材料发给同学们。沙龙中,大家可以自由讨论整理编辑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为了进一步增强学术训练营的“正向激励”,周老师还决定资助大家购买书籍。据了解,参与学术训练营的同学们展现出了极强的学习动力和研究热情,目前,整理完成的诗话材料已达五十万字。周老师认为,这27名同学即使不能都发展成为学术精英,至少在宝贵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出了读旧书、做学问的潜力。


在谈及书院制度的影响时,周兴陆老师表示,书院最大的优势是给予了学生归属感,“每一年,新生们从五湖四海来到复旦,主要要依靠书院导师和辅导员给他们一种心理上和专业上的支撑,这是比较重要的。学生会觉得如果我有学术上的问题,可以向书院导师请教,导师会给我一种指导,这就是一种归属感”。最后,周老师满怀热情地谈到,希望自己的经典研习班(读书会)和学术训练营能够坚持下去,帮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模式,持之以恒地给予学生导向性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