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沙龙224期 | 细说金庸的创作与生活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8-12-26                                         浏览次数:

11月21日晚18:30,由任重书院举办、栾梅健老师主讲的第224期任重沙龙“戏说江湖醒人世,拈花一笑万山横”在三教教室准时举行。栾梅健老师的讲座吸引了许多听众,不仅教室里坐满了同学,窗外也站满了人。

栾老师从金庸的成长历程、著名报人和武侠大师诞生的经历、毁誉参半的生活与创作经历、小说的荣誉与争鸣四个方面讲起,娓娓道来,将一个真实、纯真、浪漫、有着家国情怀的金庸展现在我们眼前,拉近了金庸与我们的距离。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3年(阳历1924年2月6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他生在一个豪门——地主和银行家的家庭,家里有九十几间房子,算是巨舍了。栾教授说,作家的成长、价值背景与后来创作有着很大的联系。金庸的祖父曾中过进士,做过丹阳知县,在任上时发生了丹阳教案。传教士对当地民众的欺压引起反弹,但时局所致,政府没有维护百姓,还把金庸爷爷罢免了。这件事让金庸明白,外国人是欺压中国的,爷爷为民声张却被革职,这使金庸产生了浓厚的爱国情怀,也逐渐意识到读书才能救国。

金庸的父亲查枢卿毕业于震旦大学,受西式教育。母亲徐禄也出生望族,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女性,同时也是徐志摩的姑妈,去世较早。徐志摩遇难时,金庸随母亲去拜谒过,对他有着深刻的印象。故而金庸的小说中,也有着徐志摩的影子——他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陈家洛翩翩公子的形象便与徐志摩相似。


一个大作家的产生往往与其幼时接受文学的熏陶有很大关系,金庸也不例外。在上学之余,金庸喜欢读古典文学作品和张恨水的作品,他也喜欢读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顾明道的《荒江女侠》。这是金庸成为武侠小说大家的一个渊源——他从小便接受着武侠的传统。后来金庸考到了嘉兴中学,第一次离开家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金庸随着嘉兴中学迁移流亡,1938年日本人炸毁了金庸的家乡。有这样的成长经历,金庸的爱国是自然而然的,栾教授如是说。

高中时金庸与同学合作出版《献给投考初中者》,在商业运作方面的才华已经体现出来了。同一年,金庸在黑板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考证描写中国古代侠客的文章《虬髯客传》。金庸对古代侠客非常向往,对侠客的历史事件非常熟悉,这也是他成为武侠小说大家的原因。


老师说,金庸本质上是很浪漫的人。他去重庆高考,经过湘西看到那里的美景,便留了下来。金庸的人生是很诗意的,与小市民的心态不同。湘西民风淳朴,与世隔绝,未受工业化污染的美景,让金庸陶醉,在这样诗情画意的地方,他前后待了两年的时间。后来金庸就读于中央政治学校外文系,成绩优异。然而加入党派才能继续上学,金庸受不了党派,不愿填表,被勒令退学。通过推荐他进入重庆中央图书馆工作,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武侠小说和史料,这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战胜利后,金庸回到浙江海宁老家,在东南日报时,认识了第一任妻子。机缘巧合,大公报办一个分社,金庸便去了香港。

在香港时,他曾万里迢迢去北京报考公务员落榜,同时期父亲又被误判枪决,金庸感到十分绝望。这是金庸人生当中最灰暗的时期。家族的衰落,使金庸决定在香港闯荡出自己的天地。动荡离乱的时代让金庸在心底始终存留着对侠客的向往,而50年代在香港广受欢迎的比武擂台又让金庸受到启发,其武侠小说创作生涯就此开始。他在新晚报连载了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但同时栾教授也指出,金庸的小说从初始便带有商业的成分。


栾教授认为,谈金庸的小说,一定要说到金庸的婚恋。三毛曾说过,金庸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写出了一个至今让人捉摸不透的,既可让人上天堂也可让人下地狱的“情”字,而这正是因为金庸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情”的执着或多或少地投映在其作品中。

1992年金庸获“法国骑士勋章“,中世纪的骑士,就有一种侠客味道。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牛津大学荣誉院士,这些都是外界对金庸文学成就的认可。华罗庚在演算数学之余也读金庸小说,曾总结说金庸的小说是成人的童话。栾教授讲道,这或可概括金庸武侠小说的意义——人们热爱金庸小说,正因其为人们在工业化下人普遍异化的时代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武侠的世界以满足我们的想象,在那个世界里,人们无忧无虑,敢爱敢恨,快意恩仇,活出了人最本真的样子。

栾教授的讲座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令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在提问环节,大家热情积极地与老师互动。最后,这场精彩的讲座在掌声中结束。金庸,作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家,承载着一代人的童年和青春。他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几部小说那么简单,更多的是那份赤诚的热血和纯真的感情。大师已逝,但他的武侠,他的江湖,将被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