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我的曾经,你的现在 | 记导师下午茶“大学生活多维谈”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8-05-04                                         浏览次数:

    2018年4月26日星期四,任重书院导师下午茶“大学生活多维谈”在6号楼Hours咖啡吧顺利举行,哲学学院副教授郁喆隽老师就同学们大学生活的困惑方面提供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你们现在


这是个丰富的世界,包容着不一致的人生轨道。


    开始时郁老师提到现在大学生的压力要远大于他们的年代,而与之相对应的,现在大学生的选择也很多这是个很丰富的世界,包容着不一致的人生轨道,每个轨道都能走出非常精彩的人生,获得属于自己的成绩。


    郁老师同时也强调大学生的时间的有限性,因此在学术、社团、创业等方面上要注意时间的分配,如果全都想有结果,只会是无法全身心投入,而平均投入带不来大回报。


学术之路


选定方向,从一而终,多手准备。


    在同学们的好奇提问下,郁老师跟同学们讲起了他走向学术之路的故事。


    他在复旦读书的时候,复旦开设了一个大类班叫文科基地班。当年学校设立文科基地班的想法是鼓励更多的同学走向研究的道路。郁老师选择了哲学的研究道路,原因有三:一是哲学的学习研究给了他极大的满足感,二是他不擅长琐碎的论证,即收集零散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过程,三是他研究的方向是现象学与原则学。


    郁老师强调现在的选择空间很大,反而使得大部分人的时间浪费在选择而不是研究上,因此要能够尽快的做到选定方向,从一而终。


    郁老师提到,文科生通常有“刚而脆”的特性,即志向很高,但是很少有多手准备做成一件事的必要因素有很多,如果没有考虑周全,很容易因为某个因素的缺失而功亏一篑。


    他举自己去德国读博的经历来加以解释:当时,他拿到了心仪学校的offer和奖学金,也联系好了导师,加之本科阶段阅读了大量德文原著,打下了非常好的学习德语的基础,而这些条件都是非常必要的。


学术之路


学术,本身就不是个人的事情。


    之后有同学提出,“学习哲学,学到后面,体会不到所谓的自我满足,反而是自我怀疑”。


    郁老师就此回答,“自我满足”应是能在哲学求知中寻求到有趣的东西,能够找到丰盈心灵的内在价值,这是身为一名文科生在研读文本时得到的最为纯粹的满足感;而自我怀疑则是在创造时的警惕——我所研究的东西是否与前人一致?一样的话,我的突破在哪?不一样的话,我的区别又在哪?自我怀疑其实是对自我的否定,而对事物的否定才是事物上升的必要条件。如果仅仅有自我满足,很有可能会迷失方向。


    这时候,就得依靠于学术共同体——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圈子,跟他们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完成自我怀疑与否定的过程。学术,本身就不是个人的事情。


通识教育


语言由人的情感在驱动,在不同的声音中更好地去理解所学的内容。


    谈到目前复旦的通识教育,郁老师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善专业化带来的局限


    过去的学者,比方说孔子、西方古典学家,他们不仅仅教导知识,还跟学生住在一起,一言一行中都在潜移默化地传递思想。现在的授课者与听课者的角色的演绎,加上上课时间与上课进度的冲突,带来的是老师往往只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同学、让同学记住要求掌握的境况。


    因此,郁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有自发的活动,如夜话之类的,从而能够在不同的声音中更好地去理解所学的内容。


    许多同学感到学完哲学后较难与非专业的同学产生共鸣。对此郁老师劝导他们不应将与之交谈的人视作敌人,亦或是辩论对手。因为我们去聆听他人的讲话,不能只看到背后的逻辑与理性,而要看到话语后的情感——语言是一种行为,它是由着所讲人的情感在驱动,而不仅仅是用来表意清楚的理性。



    一个小时的时光很快过去,在郁老师与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同学们都收获了对大学生活更多的感悟,本次的导师下午茶也圆满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