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沙龙第220期回顾 | 永恒的遗产:古典柱式的起源及传播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7-12-14                                         浏览次数:

       2017年12月8日星期五,任重沙龙第220期“永恒的遗产:古典柱式的起源与传播”在3208的教室顺利进行。上海美术学院的陈平教授和文博系的祁姿妤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古典柱式的起源及其传播。



       起先,陈平老师以上海外滩“露天建筑博物馆”为引子,向我们介绍了古典柱式的五种形式:托斯卡纳式、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及组合式,进而追溯了柱式的观念之源。


这些观念出自二千年前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概括起来有如下要点:圆柱的类型源于神庙,即诸神的居所;它是一种完整的结构体系,各个部分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在比例上保持着均衡;比例源于人体比例及宇宙秩序;柱头、柱身、柱础分别对应于人体的头部、身体与脚;柱高为圆柱底部直径的倍数;人体是造物主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的,这种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赋予比例以神圣性,而圆柱又有男女之分,则体现了圆柱的得体性;圆柱的各种类型还具有人类学的起源:多立克式源于希腊本土多立安人聚居地,爱奥尼亚式来自小亚细亚地区,科林斯则以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的科林斯城命名。


关于科林斯柱头起源,维特鲁威讲述了一个温馨的传说:有个小女孩去世后,她的乳母将其生前玩具放在篮子里并置于她的坟头上。到了春天,篮子底下的野草长出来,将篮子包裹起来。一位雕刻师正好路过此地,将这花篮画了下来,于是就有了科林斯柱头的造型。




伟大的人文主义者阿尔伯蒂是新时代第一位建筑阐释者。他撰写的《论建筑》一书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部建筑专论。这本书的主旨与结构与《建筑十书》完全不同,但对圆柱体系的理解和描述主要来自维特鲁威。但他还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柱式体系。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意大利复制了大量《建筑十书》抄本,但当时建筑师对于圆柱类型仍没有明确的概念,甚至分不清多立克式柱头与爱奥尼亚式柱头,他们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将维特鲁威的文本与古罗马建筑进行比对。



进入16世纪,维特鲁威的书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这主要归功于乔孔多修士。他于1511年出版了《建筑十书》的标准版拉丁文本,其中的木刻插图对于读者理解正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十年之后,伦巴第建筑师切萨里亚诺翻译出版了第一部意大利文译本。理论研究与建筑实践同步进行。伟大的建筑师布拉曼特在罗马坦比哀多小教堂中采用了完整的多立克柱式,在梵蒂冈的观景宫庭院的螺旋式楼梯上采用了上下叠加的圆柱序列。在16世纪上半叶罗马建筑中,各种圆柱的制作开始精致化,并接近于定型。





现已知“柱式”(英文Order,意大利文ordine)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拉斐尔呈教皇利奥十世的一封书信中,它与教皇委托的一个项目有关,即绘制古罗马建筑的考古复原图。在信件的最后部分,拉斐尔提到了五种“柱式”的概念:“所有装饰都源于古人采用的五种柱式,即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托斯卡纳式和阿提卡式……我们将根据需要,以维特鲁威所说的为前提,解释所有(五种)柱式”。


陈平老师在此处着重解释了ordine(Order)一词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几种含义:它常指instructions,即作法或用法说明;也有分类的意思,与genus的意思相近,其引申义指具有共同信仰的团体,如修道会或兄弟会。此外该词还被用来界定神职的品级。所以它的含义远远超出了“类型”,具有典范的、精确的、神圣的意味。


塞利奥是柱式体系形成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是位建筑师,终其一生为出版他的一套建筑书而不懈奋斗。此书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创立了组合柱式的标准,进而确立了五种柱式规范。此套书设计为七书,首先出版的是第四书,于1537年出版。在此书中,出现了建筑史上第一幅标准的五种柱式图像。接下来,建筑师维尼奥拉和帕拉第奥,通过他们影响广泛的建筑设计手册,将五种柱式的设计规范确定了下来,并广泛传播。



然后陈老师给出了结论:阿尔伯蒂在《论建筑》中提到了三种经典圆柱,还提出了第四种“意大利式”,即后来的“组合式”,是对维特鲁威圆柱“类型”的重要补充;“ordine”的概念出现在16世纪初建筑师圈子中,但柱式的种类、规格与细节尚未有定论;塞利奥第一次使五种圆柱规范定型,并给出了图像,但他并没有使用“ordine”概念,用的是“maniere”(风格、样式)一词;最后,维尼奥拉和帕拉第奥将五种建筑“风格”简化为一种方便的设计图式,他们都采用了“ordine”的概念,所以“柱式”概念与五种样式的定型,应该介于赛里奥论文出版之后、维尼奥拉论文出版之前那段时期,也就是1537-1562之间。



最后,陈老师还简要地谈到了古典柱式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延续,以及当代上海建筑对柱式的应用及滥用。



陈平老师讲完后,祁姿妤老师以西北印度为例,为我们讲述了古典柱式的传播。多方统治者对西北印度的征服,造成了西北印度多元的文化,希腊化柱式的影响也很明显。在此背景下,西北印度出现了不同种类建筑之间的嫁接与引进。比如说窣堵波与神殿、柱式、舍利函之间组合构成西北印度佛教遗物或遗迹的情况。


总之,古典建筑中沉淀的历史信息,让后人能够有可能与上世纪后几百年前的人们对话,看到当时的民俗风貌,像是一场时空的穿越。历史的长河不停的向前奔流,而古典建筑,就像是江中的石块,静静地看着人世间的离合悲欢,默然吐露这自身的故事,等待后人探索与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