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活动简报:“中国传统音乐符号重建与琴学问答”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4-12-16                                         浏览次数:

沙龙活动简报:中国传统音乐符号重建与琴学问答

12 14日晚七点,由博雅学社和任重书院共同主办的讲座中国传统音乐符号重建与琴学问答在蔡冠深人文馆颖琴厅如期举行,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沃兴华教授作为讲座嘉宾,并有幸邀请到古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前中国音乐馆馆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文光先生莅临现场,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互动。

在开场讲话中,沃兴华老师以书法与音乐理论相近为例,认为通过了解古琴文化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各专业研究,并表达了对讲座的高度期待。
讲座中,吴文光先生对古琴及相关文化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讲解与普及,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古琴、乃至音乐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变迁,如何顺应时地推广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提出其独到的见解。吴先生首先播放其早年演奏《流水》的视频,让同学们对古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一曲终了,吴先生深入浅出地介绍《流水》的背景和历史。此曲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年代较早,据说是唐宋间《高山流水》分为两曲,其中一曲即为《流水》。中间部分为清末时加入,扩大了水流的效果,七十二滚拂流水的指法更是生动表现出流水的浩浩汤汤,与之前的泉水涓涓形成对比。接着,吴先生以《流水》为例,介绍了古琴的三种音色:和右手的八种基本指法并加以演示。随后,吴先生又拓展到古琴的构造和演变历史,简述古今琴的区别和尚无定论的古琴起源问题。吴先生播放的第二段视频也是其早年演奏的琴曲,南宋郭楚望的《潇湘水云》。琴曲表现作曲者北望九嶷山,然而潇湘水云迷眼,抒发其复杂微妙,难以言表的感受。

介绍完《潇湘水云》后,吴先生从中引出古琴曲曲库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的特点,过渡到琴乐符号重建的主题上。吴先生认为,琴乐符号指琴曲,重建即以流行的音乐形式,比如西洋管弦乐形式等,编配琴曲。这样的工作就如同文学中的翻译,用通行音乐形式阐释古代琴曲,起到在中外推广普及的作用。自清末始,古琴文化式微。古琴音量较小和非音阶乐器的特点使其更适合于独乐乐,而与现代音乐语言有矛盾。在推广古琴文化的道路上,如何让古琴音乐少受乐器限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吴先生独树一帜地提出开发古琴曲库的想法。古琴的简字记谱法并不标示节奏,将这一层面开放给演奏者进行原创性阐释,这种半开放式的结构使中国琴乐充满生命力。原创性阐释的第一阶段为打谱,然而吴先生认为单纯的打谱还不够,应全面深入地思考相关问题,尝试用现代音乐语言与技术化生,以达到普及的目的。

    吴先生已经花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他为同学们解读他从古琴曲改变的琴心雕龙管弦乐组曲。琴心雕龙组曲包含八首乐曲,琴曲的具体成曲年代多不可考,组曲按所述内容的历史先后排序。在这一组曲的编写中,他致力于器曲分家。他不执着于琴本身,而是用没有古琴的乐队来阐释琴曲的内涵。在他看来,这样的兼容是普及工作中必须的。单纯执着于琴只会让古琴文化的普及之路越走越窄。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无法完整欣赏此组曲,吴先生择其中《胡笳》一曲让我们得以窥其一斑。在播放过程中,吴先生随着旋律吟起《胡笳十八拍》,更显悠悠古意。琴曲的无琴化编配固然会让琴曲一些基于古琴这一乐器的表现特点有损失,但因为是乐队演奏,所以可以出现和弦这一古琴无法表现的形式。盈虚消长,有失有得。在编配中,吴先生注重曲式结构,尽量在传统允许的范围内取舍,力图表现琴曲的精髓。吴先生的改变属于创新,但也重视传统内涵的表达继承。

  吴先生的演讲结束后便是琴学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地向吴先生请教古琴的相关问题,吴先生耐心地一一解答,言辞间十分谦逊,尽显风范。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同学们尚且意犹未尽,围拢上前与吴先生交流。本次讲座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古琴文化的涉猎,也启发我们思考古琴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普及的相关问题,让大家受益匪浅,思绪良多。